百億美元承諾不復見
州政府約定雇用條件未達標
三十一日晚,鴻海發表正式聲明,稱在威谷科技園區的建設仍會持續推進,聲明亦列舉了未來十八個月鴻海在威州具體的投資項目。
「富士康(鴻海)將持續推進我們計畫建設的第六代工廠,該工廠將位於威州科技園區的核心……,我們期待繼續擴大在威州和美國的在地人才投資。」聲明指出。
鴻海的這份聲明試圖為胡國輝的言論滅火,同時亦強調「創造一.三萬個就業機會的目標不變」,從「重新考慮」投資案到「目標不變」,這個大轉折,關鍵來自川普!
胡國輝發言引發市場震撼的隔天,郭台銘接到美國總統川普的一通電話,川普出口留下投資案,承諾會盡全力協助鴻海降低投資困難。正是這通電話,讓威州投資案死灰復燃。
只是,表面上,投資案恢復了,但是值得玩味的是,另一個承諾卻在聲明中悄悄消失了:一百億美元的投資。
「(投資)規模很可能遠小於一百億美元。」長期追蹤面板產業的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總裁奧布賴恩(Bob O'Brien)在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
奧布賴恩分析,若細查鴻海公布的十八個投資項目,會發現其多與後端封裝和系統整合組裝有關,並不涉及製造過程前端所需的高度自動化系統和無塵室(cleanroom)設施,「這樣的(投資)規模儘管在美國仍有其市場需求,但投資金額將小得多,很可能只有十億美元,且收益預期不大,頂多損益兩平。」奧布賴恩指出。換言之,投資規模已縮至原先的十分之一。
對於威州投資案的反覆,郭台銘事後在二月二日鴻海愛心嘉年華致詞時指出,關鍵在於威州的投資計畫在招募員工上遇到相當阻力。「從川普上任後,威州失業率從五%到六%下降到二.九%,失業率只有三%,就是沒有人想找工作。」郭台銘表示。
招募不到員工,讓鴻海無法因此享有威州政府的稅收減免。按照當時與威州政府的條款,如果二○一八年鴻海在威州雇用二六○個全職員工,可獲得最高九五○萬美元的稅收抵減。
然而,根據胡國輝今年一月中遞交給威州經濟發展公司(WEDC)執行長霍根(Mark Hogan)信中揭露,截至去年底,鴻海的雇用數僅為一七八位,連約定條件的七成都不到。

人才短缺問題難解
貿易戰變數添投資案風險
除了威州的低失業率讓鴻海難覓員工外,威州工程人才的短缺,亦是鴻海威州投資案的一大變數。
《華爾街日報》去年十一月,曾援引與鴻海有產學合作的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工程學院負責人羅伯遜(Ian Robertson)說法指出,威大工程學院總計也不過約六千名學生、且過半數學生畢業後都赴他州就業,威州工程人才本就稀少,更別提要滿足鴻海宣稱的上萬人就業目標。
只不過,當記者就威州投資案波折去信詢問羅伯遜時,他卻不願多做評論,僅表示兩者之間的合作案仍在進行中,「一切符合預期。」
去年八月底,鴻海與威大簽署協議,投資一億美元,在工程學院成立新的跨學科研究中心「鴻海科學技術研究所」(FIRST, Foxconn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寫下威大創校以來合作夥伴單筆研究金額投入的最高紀錄。
FIRST建於鴻海威州廠拉辛郡(Racine County)廠區附近,主要以基因組學、免疫細胞研究、材料科學、電腦及數據驅動科學等領域為研究重心。羅伯遜指出,自去年底至今,鴻海與威大工程學院及醫療團隊M Group的合作案依舊持續進行,「且今年春季威大學生的就業博覽會,鴻海預料亦將積極參與。」羅伯遜強調。
鴻海並非近期才意識到威州人才短缺的問題,早在去年中《華爾街日報》即揭露,指鴻海一度嘗試從中國引進工程師到美國,惟在離鄉背井及威州極端氣候等因素下,該計畫終是失敗收場。
如今郭台銘在鴻海愛心嘉年華會上信心喊話,表示在人才招募上,白宮會盡力幫忙,川普亦建議可雇用美國退伍軍人。然而,面對老郭的再三保證,奧布賴恩看法則相對保守。
「鴻海對威州的投資布局本質上就是為了規避中美貿易戰的風險,它相當容易受貿易戰變數左右,加之威案宣布以來已變調多次,我對投資案最終能否如預期落實並不樂觀。」奧布賴恩說得坦率。

更正啟示:
本篇受訪者Bob O’Brien職稱原文誤植為康寧員工 ,其陳述為代表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之研究機構發言,Bob O’brien並非康寧員工,亦非代表康寧發言。 經求證康寧,康寧表示會全力支持鴻海在全球的營運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