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台灣人現在擁有夢想的比率是多少,1%、50%、100%……?
迎接2019金豬年前夕,《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針對「夢想」展開問卷調查。這份全台最新的台灣人夢想大調查,揭曉了答案:75%!
這份問卷同時詢問那四分之一的受訪者,何以現在沒有夢想?除了「生活太忙碌,沒時間思考夢想」、「還沒找到人生目標」是最主要原因,有些夢想需要經濟基礎支持,所以「財務狀況欠佳」成了第三名。
台灣人最大夢想:及早退休
本調查顯示,台灣人現在最想達成的夢想依序為「及早享受退休生活」、「環遊世界」和「成為億萬富翁」。
有意思的是,本刊在九年前也曾針對同樣題目進行問卷調查,當時獲選前三名的夢想竟和今年如出一轍,只有一、三名的順序互換:9年來,台灣人的夢想首選從「成為億萬富翁」,變成「及早享受退休生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不少人夢想著「擁有自己的房子」,以14%、第四高的支持度緊追其後。
儘管通往夢想的過程中有阻礙,卻有六成的人表達願意堅持夢想;調查發現,自認夢想「能實現」,甚至強烈表達「一定能實現」者約占4成,約5成的人認為「或許會實現」,剩下一成的人則認為「不太可能實現」。
本刊獨家專訪《富比世》雜誌、《紐約時報》等全球知名媒體報導、有「阿拉丁神燈真人版」之稱的國際圓夢大師辛姆斯,教你三步驟「無痛圓夢」!
夢想行動第一步 別說不可能
圓夢首部曲,正是轉念。首先,「拋開『我不可能』的想法,改問『為何不行』。」
31歲的高雄人、悍草訓練總教官林浩群,家境並不富裕,他半年前還「無家可歸」、鋪瑜伽墊在工作室地板一睡就是四個月,卻在去年10月,順利在台中買下一間實坪約30坪、總價約780萬元的房子。
兩年來,他前前後後看了50間房,曾因都沒找到滿意的,一度想放棄。但看著天花板下了決心:「我一定要有一個自己的地方!」
三個月後,他終於遇見心目中理想的房子。
夢想行動第二步 想要,就要行動
轉念是夢想的源頭,圓夢二部曲,則是行動。
「很多人想很多、做很少。」辛姆斯強調,好好計畫,然後要去行動,不要計畫完就不動,「去發現自己有哪些不足之處,然後把這些缺口補起來。」
律州聯合法律事務所家事部門律師紀培琇,就透過至少三次關鍵行動,才圓了自己的律師夢。
讀北一女時就嚮往能有憑有據地清楚表達思緒,而不是比大聲,夢想著未來能成為條理分明又能幫助別人的專業律師。
她當時除了參加儀隊,高三時又開始在假日兼差當平面模特兒,過多外務影響了課業,聯考數學竟掛蛋,最後考進台北大學社工系。
側面進擊 朝目標迂迴邁進
未能如願進入第一志願的法律系,她的實際行動是大二時主動轉到法律系就讀,希望透過參與政策制定、修法,有機會從源頭制度面幫助更多人。
她2003年畢業後,持續準備國家考試,隔年到台北地方法院家事法庭擔任法官助理,從負責的整理書狀中,學習掌握法律爭點等實務經驗。
其實,紀培琇2005年就成功考上律師,但當時還不到30歲的她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決定繼續在法官助理的位置累積。沒想到這一待,就是10年。
其實沉澱和等待也是一種行動,紀培琇這階段的行動是「更認識自己」。
夢想行動第三步 一點一滴累積成果
夢想要成真,還有最後第三部曲:累積。
辛姆斯強調,哪怕每天只比前一天多學了1%,也是一種成功,當你達成一個又一個小目標,會發現你的目標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靠近夢想,背後就是累積的威力,「你該怕的不是失敗、賠錢跟丟臉,你該怕的是一個月後的自己跟現在毫無差別。」
現年51歲的陳俊男,原本是位身手矯健的飛行傘、溯溪等極限運動教練。四年前,他因為一場意外,被醫師宣判半身癱瘓,爾後的人生,始終難以拼回原狀。
他曾經歷了近大半年的低潮,幾乎沒有任何進度。他不諱言直到屏東社會處來訪視,一切才有了轉變。進到復健中心的他,一點一滴的進展,是他用一次次的練習和累積換來的。
放下過去 只想現在該做什麼
受傷後第一次能順利蹲下又起身,已是傷後兩年;一開始,兩手各拿一支四角拐杖的他無法做事,接著慢慢進展到只需要靠一支拐杖。
新的一年,重新盤點自己。只要願意想像,再搭配行動方案持續累積,實現夢想的美好不再遙不可及。
小事大威力,嘗新是圓夢的起點—獨家專訪真人版阿拉丁神燈
不論你現在有沒有夢想,都該跟著有「阿拉丁神燈真人版」之稱的國際圓夢大師、藍魚(Bluefish)創辦人辛姆斯(Steve Sims),從別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開始,讓自己離夢想更近!
他認為,每當嘗試新事物,這種行為會慢慢轉變你的腦袋,並悄悄訓練自己的心智習慣改變,甚至開始問自己:「OK,那接下來我還能做些什麼?」直到一步步抵達夢想。
「只要在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世界裡開始做些不一樣的事,這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