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大型電子集團,在2018年都面臨嚴厲的考驗,最慘烈的是鴻海大兵團,從母公司鴻海,到台灣掛牌子公司,到香港、上海、深圳、日本等企業,如FII,夏普等都出現相當大的跌幅。
跟鴻海形成對比的是台達電,去年上半年從151元跌至98.3元,下半年絕地大反攻又漲到145元,台達電市值從2553億拉升至3766億,而鴻海市值則從2.1227兆下滑至9288億,也把市值老二寶座譲給台塑石化。台達電能在困境中再起,鴻海仍在探底,箇中原因十分值得探索。
這些年,我觀察全球大型企業都不停透過併購活動,讓市值不斷增加,像Apple、Amazon、微軟、Google或是Fb,很少分拆子公司上市,但東方的企業喜歡分拆子公司創造財務利益,這像吃鴉片一般,會愈吃愈過癮,最後忘了提升本業競爭力,或者是集團核心利益漸模糊,最後都走上弱化的命運。像過度分拆的騰訊慢慢被阿里超越。
財訊雙週刊過去有兩期在台達電最低潮時作封面,我對鄭崇華董事長及接班人鄭平有很深的期待,這些年,台達電及光寶科技的宋恭源不斷鞏固企業核心競爭力,他們沒有進行企業分拆的財務槓桿操作,路遙知馬力,在不景氣中,漸漸浮現投資價值。這也應驗了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一艘鴻海航空母艦勝過千萬家小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