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利益衝突與揭露 學校沒教的一堂課

利益衝突與揭露  學校沒教的一堂課

2019-01-02 14:40

二○一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士林地院宣判翁啟惠涉嫌貪污一案無罪,但士林地院的新聞稿特別指出,翁啟惠時任中研院院長,未如實揭露女兒持有三千張浩鼎股票一事,「已嚴重影響民眾對其個人及政府施政作為之信賴」。
言下之意是,雖無法律問題,卻有道德瑕疵。

政府技轉做半套

挖洞給研究人員跳

 

回顧翁啟惠屢次說明女兒持股時,均表示他已依據中研院內規揭露,並無問題。照翁啟惠所言,為什麼一個合乎中研院程序作業的利益揭露,會在司法解讀下成為貪污的嫌疑,化為動搖人民信任的陰影?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中研院第一次因利益衝突出事。一○年,最高學術殿堂的中研院首度遭檢調搜索,起因是院士陳垣崇將研發成果技轉給親屬擔任重要職位的世基生醫。在捲入這場官非以前,陳垣崇被視為人間天使,他所研發的龐貝氏症藥物,每年救回上千名新生兒的生命,卻一夕之間跌落人間的司法爭端中。

 

因技轉案未違反《政府採購法》,陳垣崇案最後不起訴處分。時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看到法規背後的模糊地帶,大力為其背書,並奔走修正《科學技術基本法》(簡稱《科技基本法》)。事後立法院通過「陳垣崇條款」,明文研究成果不再受限《國有財產法》、研究人員兼職也排除《公務員服務法》的部分限制,鬆綁學者研究成果商業化的限制。

 

但沒有想到的是,多年後翁啟惠自己也捲入官司之中。一次陳垣崇、一次翁啟惠,為什麼一位位享譽國際的知名學者,回到台灣都栽在利益衝突上?

 

源頭,要從和翁啟惠及陳垣崇都有淵源的《科技基本法》談起。「《科技基本法》是承襲美國拜杜法案的精神而來。」銘傳大學財金法律系教授王偉霖指出,政府補助所產生的研究成果不再歸屬國有,「從此學校或研究機構,可以和業界接洽產學合作、技術移轉等。」但是他話鋒一轉表示,台灣技轉事實上只做半套。

 

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也認同,「早在院士陳垣崇出事之前,政府就一直鼓勵產學合作、技術移轉,卻疏忽了利益衝突的規範。」並說明:「國外在推產學合作、技轉時,會同時推動利益衝突的配套程序,並且非常重視。」

 

王偉霖表示,利益迴避只是管理機制的一部分,在此之前,利益相關資訊揭露則是整套管理制度的開端。

 

「利益衝突的第一道防線在於揭露,」好讓研究機構、大學及公眾判斷「你收到這樣的利益,會不會影響學術研究的公正客觀。」王偉霖直言。倘若研究者有切身利益牽涉其中,就可能會使研究成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利益揭露後,才有辦法進一步管理利益衝突的因應。而揭露之後,「迴避」未必是完全退出案件,而是取決於利益衝突的強度。舉例來說,根據「台大利益迴避審查委員會」的實務運作,各委員可以依據揭露情況,建議創作人或發明人「無須迴避」、「應召開作價會議」、「不作專屬授權」、「不參與授權金分配」、「完全退出」等。

 

「並不是發明人有關的公司,就絕對不可能取得授權。」劉宏恩解釋,回歸科學研究的客觀性、讓成果商業化等考量下,「如果與發明人本身有利益衝突的公司,是當下最佳的選擇,可以讓技術效益最大化時,那還是可以選擇與該公司合作。」但重點是,有一個獨立運作的「利益衝突審議機制」來討論利益迴避的作法。

 

反應慢半拍的政府,在陳垣崇與翁啟惠案後,終於意識到制度上的缺陷,相繼兩度修正《科技基本法》及相關子法。一八年初所通過的《政府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才增訂研發單位「應建置利益衝突迴避、資訊揭露等機制及審議會議等作業程序。」

 

《科技基本法》及相關子法逐漸完善,符合學者一致的呼籲,開始看重利益衝突管理。理想上,應該可以期待各研發單位據此制定的內規,將有效管控「利益衝突」。

 

《科技基本法》及中研院規定相關修法

 

中研院內規  仍舊不足

 

回顧翁啟惠案發生之初,翁啟惠一再聲明,已根據中研院利益衝突規定做資訊揭露。然而,當時中研院內規將利害關係人限定在二親等內,明明子女是二親等,但中研院在揭露表上的例示獨漏「子女」一項,遭輿論與各界學者撻伐。

 

此外,翁啟惠也對外宣稱,女兒翁郁琇已經是成年子女,財產是她的個人隱私,也不能揭露。這些爭議點在兩年後,中研院內規調整仍然有限。

 

根據「中央研究院利益衝突事項處理要點」第六點,針對財務利益的揭露,只限定在「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中「前一年內」與企業有「超過十五萬元」的財產利益往來,或者持有「五%以上」的股權,始須揭露。

 

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邱文聰曾就利益衝突管理到美國考察史丹佛、哈佛大學等校,他認為,和美國制度比較起來,中研院制度仍有不少落差。

 

他表示,美國的利益揭露區分成「顯在衝突」(real conflict)與「潛在衝突」(potential conflict)兩大類。顯在衝突的管制在於「每年定期申報」,僅須申報「視為本人利益者」即可,而「本人利益」包括配偶及未成年子女,類似我國的公務人員財產申報,在此情況下,「自然無須揭露成年子女的財務隱私」。

 

但是,「潛在衝突」的管控則完全取決於個人揭露,美國並沒有明文規定該揭露到什麼範圍。「但若讓人覺得足以影響研究的公正性,基於學術倫理,有任何顧慮就該主動申報揭露。在這種情況下,也許成年子女就應該要納入。」他說。

 

這是一場「願意承擔多少風險的評估」,倘若日後發生任何爭議事件,屆時所付出的代價恐遠高於填表申報的繁瑣。一旦申報潛在衝突後,研究者就相當於獲得體制的背書,責任完全移交至「審議委員會」,由其決定研究者是否須退出,以及退出的程度。

 

邱文聰表示,中研院的內規刻意不區分兩者的差異,將定期申報與潛在衝突的主動揭露兩相混淆,顯然誤解美國的制度。他並表示,針對此誤解,他已多次在檢討會議或其他場合呼籲,卻未受重視。

 

本刊察看「中央研究院科技移轉利益揭露表」的填表說明,上面將揭露區分成年度揭露與個案揭露,而個案揭露的表格上除有依據要點第六點,要求創作人揭露與廠商間的財務、與親友是否任職董監等詢問外,另有一「空白欄位」,開放創作人自行填寫,雖無上述所揭露的利益關係,但「本人自認有其他利益衝突情事」就可補上。

 

也就是說,中研院意識到潛在衝突的揭露,重要性不亞於定期申報的揭露,因而在表格上開放創作人自己填寫申報,但在內規上卻有意模糊處理、未多加說明。

 

中研院
中研院是台灣至高研究機構,規範應更完善,並比政府法令更嚴,
才能保護學者免於落入利益衝突爭議。(圖片攝影/吳東岳)

 

美國名校利衝內規

反映高度自律

 

多數人以為美國法規對於學研機構技轉、衍生新創公司最為開放,殊不知美國對於利益揭露也最為嚴格。劉宏恩表示,美國名校在技轉上利益衝突的規範逐漸緊縮、審查趨嚴。如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等,要求揭露「最近親屬」(immediate family/household)的情況,並未區分是未成年或成年子女,廣義上甚至可以解釋,就算親等關係較遠的家人,只要同居在一個家庭中就必須揭露。

 

但再怎麼自認滴水不漏的利益衝突規範,仍有漏洞。即使是哈佛大學、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等地位崇高的學術機構,近年也發現學者未如實揭露產業與研究的資金連結,喧騰一時。

 

美國也要求藥廠只要給予學者超過十美元的金錢利益,就得上報並公開揭露,作為藥品審核的利益衝突參考資料。等同藥廠請教授喝一杯咖啡,都得上報到公開資料庫。但這麼嚴格的法規,美國人還嫌不夠積極,已有聲音開始呼籲,目前法規僅禁止藥品審核前的金錢往來,也應當重視審核後金錢往來造成的利益衝突,並補齊法規。

 

「利益衝突的瑕疵不至於要落到《刑法》貪污罪處置。」劉宏恩嘆氣,指出利益衝突機制未完善,以致學者落入官非,是學研單位的內規及行政上的疏漏。內規訂得多嚴,也就體現了學研單位重視學術倫理的程度。

 

 「利益衝突是保護所有人的機制。」劉宏恩表示,在事前沒有揭露的情況下,研究者被質疑特惠某間企業時,欠缺制度或機構背書,只能尋求願意相信你的人來擔保信譽,這也落入了願意相信的人就相信、不相信的人始終不相信的困境。

 

相反地,如果研究者事前揭露,在遭質疑利益輸送時,正因為他揭露在前,清譽自然是整個制度來背書。這是各大學者與學研單位都應該重視的課題,否則下一個翁啟惠、陳垣崇,仍有可能再發生。

 

揭露、審議、利衝管理

 

延伸閱讀
煎熬九八七天  翁啟惠到底做過什麼?
煎熬九八七天 翁啟惠到底做過什麼?

2019-01-02

獵巫公審一千日
獵巫公審一千日

2019-01-02

一審宣判無罪  翁啟惠:終於堅持到還我清白的這一天!
一審宣判無罪 翁啟惠:終於堅持到還我清白的這一天!

2018-12-28

翁啟惠重申清白 「謀殺一位中研院長,台灣獲得了什麼?」
翁啟惠重申清白 「謀殺一位中研院長,台灣獲得了什麼?」

2018-04-25

教授心聲:制度害人,別把我當小偷!
教授心聲:制度害人,別把我當小偷!

201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