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陽明大學通過校務會議投票,針對併校一案,交大以57:31票勝過清大,成為陽明大學合校的優先對象,最快將在一九年八月完成併校,成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合校議約確定之後,交通大學也立即在臉書上公布好消息,並發布聲明對外表示,感謝陽明決議與交大攜手邁向「偉大大學」。事實上,兩校談合併已久,二OO一年,雙方校務會議曾通過簽署合併意願書,因故擱置。後來才在二O一五年、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郭旭崧及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任內又重新啟動。二O一六年,陽明大學校務會議未通過合校備忘錄,到了今年九月下旬,陽明大學才在校務會議討論合併,同時清華大學也成立「陽明合校發展委員會」積極爭取合校。
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表示,選擇交大為第一順位,是因其進展較快,已有合校意向書,並承諾未來將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為校名,可維持陽明大學主體性,具重大意義。
校務會議開完,現在還有完成兩校議約、通過合校計畫、送交教育部審核等三步驟要走,第三步驟將是實質討論階段,陽明大學特別強調,合校是一件複雜冗長的過程,最後能否成功仍是未定數,若議約未成,再與第二順位的清華大學談合併。
今年九月,陽明大學、榮民總醫院與交通大學已簽署三方協議書,推動「交大智慧醫院」,由交大校友會及企業領袖集資五十億,興建BioICT智慧型醫院及跨領域研究園區,被視為是給陽明大學的「聘金」。
未來兩校合作將帶來的好處,根據交通大學大數據中心計算,預估合校後《QS世界大學排名》能進入150名內,(現交通大學208名、陽明大學292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進入400名內(現交通大學531名、陽明大學562名)。
另外,「公公併」帶來的教育規模經濟發展,也包含降低少子化的衝擊,例如兩萬多人的學校在十年後少了五千名學生,但是合併後擁有五萬名學生的大學,減少五千名,衝擊力道也較低。
交大副校長陳信宏也曾公開表示,兩校發展從長遠來看,都面臨瓶頸,理工見長的交大,電子、資訊領域發展已到一定程度,若能和陽明合併,在目前正夯的生醫領域,有更多研究、課程上的合作,是極大優勢。
至於教育部立場,則樂觀其成,強調若併校,未來招生名額可以跨校流用,也會專案補助合併後的大學交通車。至於研究補助案,則採取同額補助方式,也就是兩校若原本各拿到研究補助,合併後也仍維持兩份補助金,對大學方來說是利多。
交大、陽明合併,是繼今年二月,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學海洋科技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整併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後,再次有大學啟動公公併。因應少子化浪潮,教育部統計,未來十年大專入學生人數減少十萬人,至少三十家大學得關門大吉,一O八學年度大學新生約二十四萬人,接著一路下滑,一一七學年度將只剩十五萬六千人,教育部呼籲各學校須及早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