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路上瘋傳一則投資慘案,大意是有保經公司教長輩,將房地產拿出來抵押,向金融機構貸款400萬元,再從其他管道借出600萬元、負擔利息6%, 之後將湊出來的1000萬元拿去買投資型保單,連結標的為時下最熱門的配息基金、南非幣計價。保單成交後,便利用保單貸款方式,借出600萬元、再加上36萬元利息共計636萬元,一併還給當初代為墊款的機構。
說是「慘案」原因,在這位長輩進場後,基金淨值就一路往下,至今跌幅達15%;麻煩一是,保單未還款的本利合部分,一旦超過投資型保單帳戶價值的九成時,就得補錢進去,否則保單自動失效;麻煩二是,這位長輩每月還得償還房地產抵押貸款。不過最大麻煩還是,全球金融局勢暗潮洶湧,美股跌跌不休,借錢投資的時間壓力排山倒海而來,此時再抝已難有勝算,注定得認賠止血。
令人不解的是,為何長輩會聽信保經公司指導,大膽借錢投資,進行「無本交易」?
背後原因,極可能就在投資人對配息商品仍存在保本迷思。過去幾年,該基金年化配息率9%;但若只看配息結果,就誤以為是穩定收益的保證,忽略了基金淨值波動風險,就是投資大忌;更何況羊毛出在羊身上,一旦市場劇烈波動,導致基金淨值下滑,配息表現可能將無以為繼,這種仗著高配息、就以為能負擔借款成本,穩賺不賠的想法,是槓桿投資最大致命傷。
計價幣別與基金屬性 風險等級應有不同分類
其次,就風險收益等級來看,該基金屬RR3,風險度屬於中高;但此案例是以南非幣計價,也就是俗稱的雜幣,具一定的匯率風險。若以美元計價的基金風險屬性為中高等級,則南非幣這樣的雜幣,理論上風險屬性就應該更高。但過去主管機關並未要求資產管理公司,將計價幣別與基金屬性分開看,風險評級未做變更,恐怕也會誤導投資人。
最後,若網路上案例屬實,那麼主管機關對保經公司的監理,也明顯出了大紕漏;國內金融業向來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一旦出現跨產業糾紛時,責任如何歸屬,綜合監理效益顯然是一大挑戰。尤其,保單質借目的應是救急不救窮,未來保險公司是否有必要進一步釐清保戶借款目的才能質借,也可再討論。
重點是,現階段保經公司素質良莠不齊,主管機關對其監管力度,與銀行、保險、證券落差極大,站在消費者保護角度,恐怕還需再嚴格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