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特色產業具有平衡城鄉人口規模的優點,然因在地產業規模多半較小、利潤空間有限,需要大量具熱誠與科技應用能力的新世代營運人才挹注創意。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城鄉Next在地經理人」專案,由8位夢想導師以實務營運經驗,輔導20組優秀在地團隊改善或調整營運規劃,以加速達成永續發展,促進在地安居樂業的目標。
想像一下,你有多久沒光著赤腳,踩在台灣的土地上了?返鄉的謝宜哲就號召一群人的力量成立「 阿溪思想聚落」。「當初取名為阿溪,除了象徵我們是一群來自溪邊的人之外,同時也與台語的傻瓜 『阿西』有著諧音」,七年級的他爽朗地笑著說,「每個進來阿溪的成員,都要有著『吃苦當作玩土』的拼搏傻勁,因為我們的理想是把有心的人,聚集在一起的」。
紅色長龍般的西螺大橋往南跨越台灣最長的濁水溪,那裡是寶島的農作穀倉,以稻米、老街、七崁武術與醬油釀造工藝聞名的西螺到了。
這座雲林小鎮隨著產業的變遷彷彿失聲般,在世人的視野中沈默無語。一群歸返故鄉的年輕人展開地方創生的行動,用理想書寫對於土地的「情書」,灌溉和復育一個未來,就交給於同自然農法中那種人和與上天、土地的互動。
復興故鄉文化體驗 讓世界看見西螺之美
也許是執著,以及那份台灣人心中「大家共好」的心意,憑藉著曾在竹山學習一年相關的整合與營運實務,謝宜哲創辦「 阿溪思想聚落」,雖然成立時間短,大夥又只有晚上才能聚會,於是採取橫向整合的方式溝通在地人才與青創品牌,讓成本與效益達能夠最大化。
雖然還是剛成立的團隊,媒合的品項卻大多在市場上已有不錯表現。團隊成員之一的「小紅牛蕃茄」常與王品、Subway等通路合作,而「蜜田本舖」的蜂蜜軟糖更經常是誠品銷售佳績。謝宜哲為了讓成員互相交流學習,每個月固定舉辦「阿溪思想交流會」,提供各種課程與工作坊,要讓「阿溪」成為地方人才培育的基地。
謝宜哲是醬油釀造世家第三代,早在成立之前便看過許多成功案例,他特別欣賞三峽甘樂文創為當地失學兒童建立教育安全網的作法,「甘樂文創從新世代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在地認同,並讓學習程度不同的孩童,進行不同的職涯探索,這是需要花 1、20 年來進行的事業」,謝宜哲有心也想讓「阿溪思想聚落」成為長久發展的團體,更要向世界推銷西螺。
團隊也出版逐步挖掘在地人文風土的《阿溪誌》雜誌,還計畫陸續推動活化西螺當地的古建築與老街屋,更要協助成立揹包客棧,讓在地文化體驗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旅行風尚,更期待吸引海外旅客。
謝宜哲説,「如果不介紹,沒人知道西螺的好。而當品牌做得夠好,國外旅客都會藉由網路的力量來到西螺旅行,再將台灣的在地之美藉由社群網路分享至全世界,這也是我們目前最大的心願!」
與眾人一起寫一封給西螺的情詩
「由於雲林的工作機會少、市場也小,能夠投入阿溪的成員多為有心想加入的」,在謝宜哲的觀察之中,雲林返鄉青年臥虎藏龍,多半是真心想承接家業、為故鄉盡份心力的群體。然而那份基植於對土地的熱愛,也往往成為小地方的大動力。
曾經,為了拍攝工作,謝宜哲來到濁水溪邊,他形容那種光著赤腳踩在土地上、任由泥土浸潤雙腳,包覆自己的感覺,頓時彷彿有土地的母親在對自己說「我愛你」般,是一種很美,卻未曾發現的連結。
遵循自然農法與土地情懷,期待讓故鄉重現田野間的美好想像,就像是家中堅持 60 年柴燒醬油對於古早味的執著那樣,「 阿溪思想聚落」也想藉由眾人之力,讓昔日的農田景致,再次重現在世人眼前。「如果你看到一個孩子打著赤腳在田間奔跑的樣子,你會發現大家已經忘記,人跟土壤才是最親近的」,他說。
更多在地經理人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