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特色產業具有平衡城鄉人口規模的優點,然因在地產業規模多半較小、利潤空間有限,需要大量具熱誠與科技應用能力的新世代營運人才挹注創意。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城鄉Next在地經理人」專案,由8位夢想導師以實務營運經驗,輔導20組優秀在地團隊改善或調整營運規劃,以加速達成永續發展,促進在地安居樂業的目標。
基隆臨港工廠區鮮有遊客足跡涉及,聚集了許多大量生產、維修船舶、馬達與五金等產業,訴說著基隆港曾是 1980 年代世界第七大港的往昔輝煌故事。如今,這裡也有了新生代的在地創生力量,用設計讓生硬冰冷的鐵器也能散發最溫暖的美感力量。
基隆臨港的產業街區,有著一間獨特的工業風的設計店鋪,低調中略顯素雅風尚,不但不會與一旁建築物格格不入,還融入在基隆獨特的山海街景地貌中。
大學就讀設計的藍亞青為了學習更多的技藝,畢業後在台北擔任服務業 PT,空閑時間接觸花藝與皮革技術等。在考量到通勤、生活費以及一股衝勁後,她決定回到熟悉的基隆,投入「Tzaba 喳吧」的創業中,實現「設計人都有的創業夢」。
由於「Tzaba 喳吧」地處的基隆港左岸,並非觀光熱點,周遭建物仍多從事傳統產業活動,一開始的銷售成績並無起色。藍亞青以邊經營、邊創作工藝的毅力持之以恆、同時進行對腳下土地的田野調查發現,「我們這一區與基隆的別區不同,這部分比較多傳統產業,大家可能一想到傳統產業會先想到吃的,但我們所在地的傳統產業比較多是五金、馬達等產業」,除了所在區域是填海造陸而出,所聚集的第二級產業,更是有著許多對創作有幫助的加工技術。
2018 年,在陸續加入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在地經理人」與「基隆好物文創商品產業輔導」等專案後,增添一股力量助推藍亞青往前,所創作出的作品也不斷擴大與基隆在地五金產業與海洋意象融合的風貌。
用生硬的五金與鐵器鑄造出溫柔的文化商品
走進藍亞青的「Tzaba 喳吧」,就像是欣賞一間由皮革與五金所構成的博物館,各種玲瑯滿目的創作不僅是她天馬行空的想法,更多半是與基隆在地工廠合作所產製。
「選擇皮革是在因緣際會之下發生的,而我們又想將這項材質與之前所學的木工、金屬結合,因此加入其他的媒材進來。」不論是經過摺版的金屬置物盤、融入車床的金屬花器,或是結合漁具鋁管與皮革的飾品,甚至是為俄羅斯遠洋 SEA MAN 製作的皮革刀鞘,「Tzaba 喳吧」的設計物件多半都是透過與周遭加工廠合作所完成。
然而青年返鄉本身是不意外的故事,未來的發展在於能否穩定經營,更是關鍵。所幸藍亞青的家人多半都接受她的勇敢選擇,「我發現基隆的長輩特別愛護年輕人,因此嘴巴上不會明講,但其實都透過行動默默幫助你」,從創業、加工的協助,到生活上的寒暄問暖,在地長輩多半會支持年輕一代的決定,這些在地傳產的前輩不僅是街坊鄰居、合作夥伴,更是一起串連基隆在地創生的好朋友。而在創作之外,藍亞青也常常懷著想讓「Tzaba 喳吧」發展成為一個規模經濟的在地品牌。
初生之犢的創業夢 讓改變慢慢發生
「也許我們有一天更加成熟了,我們也可以出來分享:『這是我們以前嘗試過的方式,我們要不要一起試試看?』用互相合作的方式,讓改變的故事慢慢地發生。」
「我不會直接跟出外打拼的基隆子弟説:『回來吧』,但我會試著透過自己的經驗讓對方知道,回到故鄉的好處;不僅免除通勤與生活開銷,換回一定的生活品質外,基隆的人情味、街坊鄰居的凝聚力都是其他地方沒有的」,藍亞青説。
藍亞青未來的目標是,除了持續開發在地文化商品,讓訂製商品與旅遊禮品的比重達到均衡,更期待藉由一己之力讓更多在外打拼的基隆青年看見返鄉發展的可能。
她曾笑著說「如果當時再遲疑一下可能就不會創業」,藍亞青其實早已讓改變的力量成型,如果沒有當初一頭栽進夢想實踐的園地舞台,不會進而也意外開啟基隆地方創生一個新的可能。
更多在地經理人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