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人做做看」是民主常態,然而輪替的意義應該是「換手」,而非「砍掉重練」,倘若長遠規劃與政策,都隨每次選舉一再歸零、重啟,恐非人民之福。
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慘敗,國民黨則大舉收復失土,執政縣市由上屆的一都五縣成長到三都十二縣,九個縣市綠地變藍天。不過,隨著當選人開始兌現競選承諾,伴隨而來的卻可能是國家政策或地方財政的震盪,山雨欲來。
由綠轉藍的台中市,旋即發生政策不連續的情況,且可能衝擊市府財務。台中市長當選人盧秀燕在競選時,力推讓市民免費看花卉博覽會,當時,花博的授權單位—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以違反AIPH政策,以及未有前例等理由,明確表示反對。
然而勝選之夜,盧秀燕立刻宣佈2019年元旦起兌現政見,甚至加碼讓全國12歲以下孩童都免費入場,但出手大方的同時,卻未對於契約內容、參觀品質的衝擊以及財務評估,做完整說明。政策翻轉的影響力度有多大,還待時間釐清。
選後讓長期政策可能生變的是彰化,民進黨政府全力發展離岸風電,擁有良好風場的彰化縣便成綠能重鎮,前期工作陸續展開,但民進黨籍彰化縣長魏明谷在選戰中落敗,由國民黨籍王惠美勝出。
王惠美過去在立法院緊咬離岸風電將破壞漁業生態、扼殺漁民生計,地方人士指出,產業界在選前一度緊張,打聽「國民黨支不支持綠能?為何總是唱衰離岸風電?」憂心投資有去無回。
不只外資摸不著頭緒,能源政策對台灣經濟發展與民生安定,至關重要,2025年離岸風電建置容量5.5GW的目標,也與地方政府是否支持,同步打造碼頭和岸上電站,息息相關。
「幸好」王惠美選後馬上改口,稱「離岸風電若對縣民有利,政策會延續。」然而,這樣算不算選前誇海口、選後即跳票?只是為反對而反對的選戰操作嗎?
這案例也凸顯出,兩大黨在選戰中捉對廝殺,政策論辯常流於相互唱衰、抵制,卻未必有實質、可行的對案,所謂的民主與輪替,難道只是讓政策擺盪在極與極,難以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