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出爐的監察院糾正案文直指,台灣一年粗估有三百五十萬件麻醉病例,不是在專科醫師或受過訓練的人員監督下執行。而健保每年近七千億元的大餅,供養著各式醫療需求,但每年四%的醫療支出成長率,讓健保永遠入不敷出。一次復健、一場心理治療,收益相對低,這些科別被視為「賠錢貨」。醫院為平衡收支,一邊管控聘雇人數,一邊限制治療內容,臨床心理師得衝刺自費項目,替醫院增加收入,醫師為求生存,只能離開醫院另謀生路。
訪問當天,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天豪一早才結束在台鐵七堵段的工作,風塵僕僕地趕回台北。
離開原本任職的醫院後,他和幾個臨床心理師合夥成立治療所,這幾年,他的治療所陸續和國營企業、私人單位簽約,提供員工心理衛生服務,其中包括了台鐵七堵段和台北段。十月中普悠瑪出軌意外後,黃天豪隨即前往七堵段,關心台鐵司機們在災害後的心理狀況。
選擇離開醫院獨立開業,黃天豪無奈地笑了笑,「醫院業務太多了,現在需要臨床心理師的項目愈來愈多,成人、兒童、精神科、腫瘤⋯⋯,醫院又會接一些政府的案子,像是家暴、性侵加害人的教育等等。」
心理衡鑑流於形式 「感覺都在做些無意義的事」
在人力不增的前提下,為了完成新增的業務,醫院傾向讓臨床心理師放手原本工作範疇,「叫你不要做心理治療、或是一個早上做三個心理衡鑑,把測驗後的分數算一算就好。」黃天豪語氣透著感慨:「感覺都在做一些無意義的事而已。」
醫院環境讓臨床心理師心灰意冷,在醫院內任職的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常務理事林耿樟解釋,臨床心理師的工作內容,包括針對急性送院的精神障礙患者,給予即時的支持性心理治療,給付九十七點,另有「心理治療」與「心理衡鑑」,前者一次約莫需要四十分鐘,健保給付點數是三四四點;後者包括初步面談,各種心理測驗,結束後撰寫分析報告,一次約三到四小時,健保給付點數一三七五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