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的描述是期待川普與習近平握手言和,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的「專業」說法,則是「可能達成一個框架性協議,以幫助雙方在接下來的談判中,解決項目繁多的具體問題。」如此影響巨大的協商,至今卻沒有任何檯面上的準備動作,完全得靠川習兩人親身談判,隨時都可能擦槍走火,戲劇張力爆表,史上罕見。
G20高峰會在二○○八年十一月首度舉行,當時遭遇災難性的金融海嘯,包括美、中、日、德在內的十九國領導人、外加歐盟總裁聯手救市,將全世界的經濟從崩潰邊緣拉回,成功創造人類史上第一次跨國聯手、避免經濟大蕭條的成就。今年G20十周年紀念,卻演出慶典變危機的戲碼,聯手救市的團結戲碼不復,日本首相安倍、德國總理梅克爾、英國首相梅伊等大國領袖,成了只能在旁勸架的配角。
過去一個多月,關於G20川習會的訊息極為紛雜,扮演鷹派的美國副總統彭斯,跟習近平在亞太經合會(APEC)惡言相向,留下APEC二十六年來首度無法完成共同聲明的紀錄;習近平拉攏菲律賓,總統杜特蒂高聲說,南海早就由中國實際控制了;另一方面,又有劉鶴訪美、白宮鷹派納瓦羅退居二線等消息,似乎緊張對立的情勢正在轉圜。
取得共識 川普的最佳選項
但這些都是談判前雙方放話、爭取最後利益的煙霧彈。習近平從十月中旬展開一連串護盤、反擊措施,對內鞏固權力與金融市場。十月十九日起,劉鶴與人民銀行行長易綱、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聯手護盤股市與匯率,隨後祭出拯救民營企業的措施。
接著,習近平透過中共最信賴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將重大訊息帶回華盛頓。十一月初,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親自出馬,在新加坡與考慮參選下任美國總統的彭博,舉行第一屆「彭博創新經濟論壇」。論壇請來季辛吉,會後季辛吉風塵僕僕再飛北京,特別晉見劉鶴與習近平。雖然季辛吉對川普沒影響力,卻能扮演北京政府「信賴的傳話人」。

95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右)與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有多年交情,扮演中美貿易戰傳話人角色。(圖片來源/法新社)
季辛吉返美不久,北京政府就給川普總統一份協商的文件。十一月十六日,川普證實這份「內容多達一四二項的承諾項目」。當時,川普很正面地說,「這是一份非常完整的清單,但還有約四、五項我方的要求,還未獲得中方回應。」
撥開多空交雜的煙霧,G20峰會談判基礎已存在,但雙方卻沒建立細節的條件,能做到的就是川普與習近平會面,針對中方提出的一四二項承諾,由川普與習近平親自主導談判。談判只要取得一定共識,明年元月一日的二五%全面懲罰性關稅就可暫時不扣扳機,雙方完成第一回合拳賽。
第一回合賽事,習近平承受高度壓力。股市大跌,匯率也因大量資金外逃,瀕臨跌破一美元兌換七元人民幣的心理關卡。外加汽車銷量大跌、手機等消費品萎縮的代價,習近平固然有必須與美國達成協議,爭取部隊整理的時間與空間,但主攻的川普總統也同樣面臨強大壓力。
據美國商務部統計,中國與美國去年的商品貿易總額達到六三六○億美元,如果最後一波的二六七○億美元中國進口貨物課徵高關稅,必然發生「殺敵一千、自傷七百」的強大反作用力。
第一波被課徵高關稅的鋁製品,在法定的公聽會中,美國業者幾乎全數贊成。但是第三波及最後的第四波,就涉及到食衣住行等全面生活用品。以汽車業為例,彼得森研究中心(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估算,由於美國製造的汽車大量採用進口零件,即使中國進口的零配件只占一小部分,全面二五%的關稅懲罰,「會造成美國汽車成本增加一千四百美元至七千美元。」美國商務部提交的報告估算相近,國產汽車成本將增加兩千多美元、進口汽車增加近七千美元。
汽車產業是美國經濟的龍頭,更有超過千萬名勞工。除汽車業之外,所有民生消費產業都有成本暴增的類似問題,如果全面引爆,川普政權將立刻面臨統治危機。
若談判破局 美恐另闢戰場
此外,八個月的烽火,懲罰性關稅的預期心理形成,美國的買家幾乎都與中國的主要製造廠達成相當程度的「分散風險協議」,這點台灣代工廠商最清楚。
川普用關稅逼迫製造商遷出中國以外的地方,效果已達成。除了鴻海因把中國廠組建工業富聯公司在上海A股上市外,其餘大小廠都在進行遷廠、分散風險的計畫,給大家時間落實,也對川普最有利。
如沒意外,川普與習近平應可坐上談判桌,握手完成第一回合賽局。但談判前,翻桌走人的選項如影隨形。日本大和證券的研究報告分析,「萬一談判失敗,代表著關稅不再是逼迫北京走上談判桌的籌碼。」一旦破局,川普除了得安撫日益升高的內部壓力,必須在貿易之外另闢與北京的戰場,那可能就會是金融戰、外交戰、甚至是軍事戰了。
在貿易戰場上,川普今年與墨西哥、加拿大達成新協議,美韓自由貿易協定(KORUS)也在九月簽署,明年第一季要和日本、歐盟,還有東南亞國家逐一談判簽署;另一方面,民主黨主導的眾議院即將開議,川普需時間整合國內政治勢力。對言必稱「做個交易」的川普來說,G20峰會正是美中大戰最佳的交易場所,至於交易結果是和解還是破局?答案很快就會揭曉。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 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