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媽媽(化名),原是一名擁有兩個孩子、雙薪家庭的母親,家住台北市。孩子國小時,不提供3C產品,到了國中二年級某一天,老師通知,孩子向同學借了兩千元買遊戲點數,才發現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
「嚴重時還會罵三字經,或為了要錢買點數而蹺家。」易媽媽自剖:「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有問題,孩子帶去看門診時,也以為是情緒問題才去。」一到門診,只見孩子吵著對醫師說:「我什麼都不要,只要手機。」醫師馬上判定是網路遊戲成癮症,建議立刻住院。
「送他進去病房時,要先經過兩道門,將所有數位產品收起來,只剩換洗衣物和書籍。前後住了十天,爸爸陪住三天,治療過程中,有服用注意力不集中的藥物,每天心理輔導外還做體操。」易媽媽回憶起那十天,心痛如絞地說。
每天五點不到就起床,短短幾天易媽媽瘦了三到四公斤。「很痛很痛的經驗,要跨出去真的很難。」緩慢陳述中,彷彿可「看」見,親手將不過十四歲的孩子,送進隔離外界的病房情景。
「上癮」,會發生哪些不良後果?
除了早期探討最多是因為長時間且近距離使用,影響視力不佳等問題外,醫學臨床上已經發現,網路電玩成癮會改變大腦發展模式。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暨副教授柯志鴻的研究中發現:「網路成癮者在功能性磁震造影(fMRI)上的大腦活化反應顯示,成癮者有易於渴求喚起以及衝動控制不良的問題。」
所謂「易於渴求喚起」就像毒品、酒精或賭博等上癮物質,容易想要使用,且使用時間愈來愈長,到最後不可自拔。就如同獨白者的小可一樣,一開始一天只玩兩到三小時,最後則是一天不玩個十六小時,絕不罷手。
而「上癮」也像一個誘惑物品,擺在那裡,輕易地挑撥著成癮者的欲望。成癮者最常出現「屢戒屢斷」的情況,當戒斷無法成功時,在不斷地惡性循環之下,就容易進一步發生自傷及傷人的事件。
網癮伴隨共病出現
無法專注、情緒焦慮或過動
另一方面,伴隨著網路遊戲成癮而來的,還有孩子的專注力不集中、情緒問題、焦慮和過動等共病出現,更惡化了成癮的嚴重性。「臨床上發現,(網路成癮)十年前約占就醫者的六分之一,而今是一半左右,整整提升約兩倍(盛行率),」臧汝芬分析,「同時約有三分之一者,帶有焦慮或過動等情形。」
王智弘也持相同觀察。「行為是結果,重點是心理因素。」他表示,透過心情溫度計(BSRS-5)調查和網路遊戲成癮症診斷標準,符合五項症狀者中,發現約有三成也有情緒困擾問題。在互為「幫襯」下,終究陷入疾病深淵。
亞洲各地成癮嚴重
升學導向轉而上網宣洩壓力
另一個真實案例發生在中區。「我是一個無能的母親。本來孩子功課不錯,但自從沉迷遊戲後,成績一落千丈,孩子一回家,關上門就是開電腦,我的孩子怎麼變了一個人,自己很挫折也很自責,不知道怎麼辦,不如一起自殺的念頭,就浮現在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