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誰來照顧醫護之五】醫師為何爭納勞基法?「這個」成最大關鍵

【誰來照顧醫護之五】醫師為何爭納勞基法?「這個」成最大關鍵

製作人.方德琳、撰文.鄭閔聲、研究員.張朝鈞、徐右螢

焦點新聞

吳東岳

2018-11-08 16:37

然而,台灣醫師過勞是事實,建立在醫護人員血汗上的便宜醫療,也讓醫師的專業光環逐步黯淡。

台灣享譽全球的健保制度,在醫界受到的歡迎程度遠不及一般民眾。據中央健保署資料,一般民眾對健保滿意度長期維持在8成以上,但2016年健保署對醫師調查發現,僅有3成醫師滿意健保,高達3成8的醫師不滿意。

 

民眾與醫師對健保態度落差甚大的關鍵,在於健保「太便宜方便」

 

資源浪費再加上費基成長有限,結果是健保入不敷出。為支付醫院申請的健保點數,健保署只能降低給付標準或讓點數「貶值」,例如原本一點給付新台幣1元,目前剩0.8元。由於醫師與醫院的拆帳制度,無論降低支付標準或點數貶值,都會降低醫師工作「CP值」,只能在收入縮水,或超時工作以維持原有報酬間,無奈地二選一。

 

「我年輕時相信,只要夠努力就能成為國際級醫師,但現在的醫學生不敢這樣想。」陽明大學泌尿科教授邱文祥除了同意當代年輕醫師收入不如過往,也發現他們身上少了點上一代的自信樂觀,「光是健保,就讓他們忙得沒時間做研究、寫論文。」

 

台大醫學院麻醉科教授王明鉅指出,「吃到飽」的健保制度,除了造成醫療浪費,也會讓民眾產生醫療是「服務業」的錯覺,認為「我都花了錢,該給我的都不能少」,讓醫師感到不受尊重。

 

「台灣醫療的好,要歸功於非常多醫療人員的不計較付出。」邱文祥這句話,直指問題核心:你我視為理所當然的醫療「服務」,民眾的付出與所得不成比例,結果就是讓年輕醫師面臨收入不如過往、職業光環黯淡、前途發展不明等困境。

 

醫師及民眾對健保滿意度

 

醫師爭取納入《勞基法》,此舉形同醫界集體發出的求救信號-「不能再漠視醫師工作條件惡化的情形」。

 

觀察世界各國對醫師工時的規範,可看出目前較少直接用如《勞基法》的法律來規範,而是側重醫師跟醫院的團體協約或在醫院評鑑中納入評鑑指標。此外,對於工時限制也多數只針對住院醫師,較少將所有醫師都納入工時規範。

 

維護既有醫療品質,不必然代表社會必須漠視醫師血汗,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劉梅君就高聲呼籲,「不能以醫療人力不足,作為拒絕將醫師納入《勞基法》,或改善醫師勞動權益的理由。我們要打破扭曲的制度,而不是讓醫療人員獨自承擔苦果!」

 

如果醫師工作環境不改善,長期下來,無法吸引人才進入醫界,台灣終究會面臨無醫可看的窘境。而在專家眼中,台灣醫師確實面臨更趨惡化的工作環境。

 

「台灣醫師過勞的情況一直存在,不是最近才惡化。只是過去醫師收入比較高、在社會上受人尊敬,就算過勞也沒有怨言。」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鄭守夏指出,健保開辦20多年來,台灣西醫師人數已增加將近1倍,雖然醫師多了,但民眾對醫療的期望與要求變高、看病次數更以倍數成長,導致醫師工作「CP值」越來越低;再加上整體社會氛圍改變,追求生活品質成為主流價值,醫師更在乎個人權益,成為必然趨勢。

 

但,醫師過勞是事實,該如何兼顧合理勞動條件跟醫師工作的專業性與特殊性?前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台大醫學院內科特聘講座教授陳定信建議,若非得以法律限制主治醫師工時,應由各科醫學會自行提出工作條件指引建議,而非用一套標準,限制所有專科。

 

站在分岔路口的我們,得在「增加付出」與「降低需求」間做出抉擇,而非不切實際地寄望「美而廉」的全民健保,能如有魔法般永久存續。

延伸閱讀

【誰來照顧醫護之四】醫師納勞基法救人恐受罰 「這樣合理嗎?」
【誰來照顧醫護之四】醫師納勞基法救人恐受罰 「這樣合理嗎?」

2018-11-08

【誰來照顧醫護之一】妻懷孕在家、深夜冒雨救病患 醫嘆:誰來照顧我們?
【誰來照顧醫護之一】妻懷孕在家、深夜冒雨救病患 醫嘆:誰來照顧我們?

2018-11-08

【誰來照顧醫護之二】醫師納勞基法危及民眾性命?4大爭點一次看
【誰來照顧醫護之二】醫師納勞基法危及民眾性命?4大爭點一次看

2018-11-08

【誰來照顧醫護之三】醫師納勞基法看診恐等更久 醫怒:難道要病人明天再開刀?
【誰來照顧醫護之三】醫師納勞基法看診恐等更久 醫怒:難道要病人明天再開刀?

2018-11-08

當救人與過勞陷入兩難...醫師爭納《勞基法》是求救訊號:誰來救我們的命?
當救人與過勞陷入兩難...醫師爭納《勞基法》是求救訊號:誰來救我們的命?

2018-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