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了現代電力系統的交流電之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有句名言:「現代社會人類最重要的進步,依賴於科技發明;而發明創新的終極目的,是完成對物質世界的掌控、駕馭自然的力量,使之符合人類的需求。」
智慧財產局洪淑敏局長(上圖左)親自頒發「鉑金獎」,並與金屬中心得獎人合影
人類的需求正是促使發明與進步的最大動力,而在今年舉辦的「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作品中,更展現了台灣發明家們對於改善人類生活的初衷與創意,大至工業技術革新、防災系統建置;小至玩具發明、泡麵碗設計,全都是希望能透過創新發明改善人們的生活,為世界帶來影響與改變。
其中,本屆獲得最高榮譽鉑金獎的「惰性減震結構」與「防熱泡麵碗」兩個專利發明,恰好就是在大小不同面向的案例。
台灣地震多 高科大用便宜鵝卵石抗震
「惰性減震結構」是由高雄科技大學的沈茂松教授帶領研發團隊李金龍、顏子原及王浩鈞所發明,沈茂松教授有感於2016年南台灣大地震造成重大損害,於是研發出這款新舊建築物皆可使用的便宜、簡單又經濟有效的減震工法,就像人在交通工具煞車時會產生一股向前傾的「慣性(惰性)」,他們在建築物的中空牆壁中放置鵝卵石,當地震來襲時這些鵝卵石就會產生惰性力,並抵消12~13%地震效果,強化房屋的抗震能力。
李金龍與顏子原分享,這款發明是為了更廣泛的應用在台灣的新舊建築物上,因此老師在研討會上積極將此專利以低價技轉給廣大的建築業者,希望未來能加強台灣建築物的抗震性,減少地震帶來的災害。
小割孔大不同 泡麵變得更輕鬆
而另一個鉑金獎得主則是由明道中學美工科謝佳國、李昀澔及高筱婷所發明的「防熱泡麵碗」,他們觀察到大家在泡泡麵時的共同煩惱就是泡麵碗太燙而難以拿取,以此為靈感設計出創新「泡麵碗結構」。他們改良現有泡麵碗,將兩側及掀蓋處增加3個類似吸管洞的割孔,孔洞戳開後便可以將筷子穿過當作把手,並扣住掀蓋,一次解決端麵時容易燙到手的問題,以及要找東西壓住掀蓋的缺點,甚至還可以直接從孔洞倒出泡麵水,造福吃乾麵的民眾。
謝佳國說,他們一開始就不打算發明出一個「全新的東西」,而是希望從日常生活中找到困擾、近一步改良現有物品,為大家創造出一個更具生活感與真實感的實用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