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譯人才的養成、法律專業協助、影像記錄,各界奉獻自身,只為族群融合。新移民已是台灣的一分子,消除歧視與衝突,讓新移民在台灣找到遮風避雨的家。
九月二十五日晚上,五十位來自東南亞的各國新移民,齊聚台北市金山南路上的法律扶助基金會,開始為期十八周的司法通譯課程。不管說的是越南文、緬甸文、泰文,現在拿起中文講義,由律師、師大翻譯所老師帶領上課,這群新移民,明年初將成為具有法律素養的口譯人員,開展職涯第二春,化身為幫助新移民面對訴訟時的生力軍。
曾有新聞報導,通譯員以言語「性騷擾」新移民的案例。南洋台灣姊妹會(以下簡稱南洋姊妹會)執行祕書李佩香描述:「過往警察做筆錄,常找菜市場做生意的新移民來當翻譯,沒有評鑑制度,品質參差不齊。」
「我們的通譯課不是教中文,而是告訴他們通譯倫理,了解我國的《民法》、《刑法》制度,以及實際上移工或新移民常見的問題。」李佩香強調,通過結訓的評鑑者,會被列入法律扶助基金會司法通譯服務名冊、台北市勞動局相關通譯服務名單,未來可接案工作。
南洋台灣姊妹會 訓練翻譯 更加強法律知識
位於新北市永和區的南洋姊妹會,牆上貼滿海報,包括新移民法制論壇、東南亞文化巷弄小旅行導覽、新移民戲劇工作坊;桌上是桌遊《水上市場:波濤中的越南》。這是深耕十五年以來,南洋姊妹會透過各種管道,讓新移民突破限制,被社會看見的累積,包含「組織培力」、「社會教育」和「修法倡議」三大重點工作。
「我是從中文班開始學,和大家變熟之後,姊妹會也給我工作機會。」身為柬埔寨新移民的李佩香,二○○九年丈夫過世,她獨力撫養兒子,從被協助的對象,一路變成志工、理事,也曾擔任教育部新住民語文課程手冊研發成員;在國防醫學院計畫中以通譯人員身分返鄉,協助衛生宣導、了解當地需求,她,就是南洋姊妹會培力成功的最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