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黃國昌陸續爆料,國發基金角色遭疑,購併喜事淪為一樁「大疑案」,身兼董事長與大股東的陳仕修,也出現如興股票質押比率過高現象,購併案疑點短期恐難釐清。
去年國內紡織界發生一件大喜事,國內牛仔褲製造商如興以「小吃大」姿態,併下中國「玖地集團」,躍升全球牛仔褲第一大廠;但近一年,隨著立委黃國昌的陸續爆料,這件喜事卻成了一樁「大疑案」,不得不讓人好好探究這背後到底暗藏什麼玄機。
如興在去年六月完成現金增資一百三十億元,資本額從十五億暴增至九○.三億元,拿下玖地集團,吸引國發基金以每股十八.六元的價格參與認購八千萬股,變身成了第二大股東,成了這樁購併案的最佳背書人。
如興去年第三季完成購併玖地之後,這一年來不論毛利率、營益率,皆比購併前大幅成長約十四個百分點。儘管獲利逐漸轉好,但在公開說明書及如興的資產負債表裡,仍有含糊不清、令人困惑的疑點。
疑點一》無形資產高估 購併價過高?
首先,如興併了玖地之後,資產負債表中,最大爭議就是購併後所產生的無形資產「商譽」及「客戶關係」兩個項目。截至六月三十日為止,如興的客戶關係仍有二○.六億元,而商譽則高達六○.六億元,而這兩個數字的總和,占如興總資產的三成,占如興購併價金也超過六成。
台灣經濟新報(TEJ)的信用風險觀測指標,就認為如興購併案溢價太高,主要是因為二○一五年如興宣布購併玖地後,曾三次被金管會退件,退件的理由之一,就是如興並未清楚說明購併玖地的股權價值合理性。
究竟單純代工業相互整合,是否值得多花那麼高的購併價、產生那麼多的商譽?有學者表示,商譽太大可能是如興最大的魔咒,因為實務上,合併產生的商譽在未來產生減損的機率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