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編列上千億元的治水預算,為何在這次豪雨來襲時,南部地區紛紛大淹水而破功?如何避免水患擾民,遏止地層下陷、城市做好逕流分擔、打造海綿城市, 才是治本之道。
受熱帶性低氣壓影響,豪大雨襲擊台灣南部地區,造成台南、高雄、嘉義多處汪洋一片,農田、村落、魚塭等統統泡在水裡,居民每天必須涉水而行。還沒等到積水退去,氣象局又發布豪大雨特報,淹水噩夢恐又再度來襲。
檢視政府治水工程,無論藍綠執政,年年增設特別預算。扁政府編列八年八百億「水患治理計畫」,馬政府提六年六百億「流域綜合治理計畫」,蔡政府則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規畫八年,水環境建設預算二五○七·七億元。
但在一陣暴雨過後,台南、嘉義、高雄等部分地區成為水鄉澤國,不禁讓人質疑,政府的治水工程是否切中要害、花對地方?
「治水工程本來就有一定極限,這樣的降雨量,即便是全國最高規格的台北市,也會淹水。」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認為,治水工程是降低水患頻率、抵擋小規模洪水,無法做到「永久讓城市不淹水」。
▲點圖放大
「地層下陷」須嚴格控管
因應水患,水利署依照歷史紀錄,以及個別城市情況,設計出台灣河川防洪頻率,來規畫排水規格。譬如,台北因為緊鄰淡水河又是首都,規畫的可承受時雨量為每小時七十八毫米;但其餘縣市,防洪、排水設計規格明顯較低,像台南市管區域排水保護標準,一日承受雨量約三百毫米,但風雨最大的八月二十二日,瞬間雨量高達五○六毫米,排水系統自然無法去化。
綜觀這次淹水嚴重的區域,水利署分析,主要是嘉義縣東石、布袋、台南市安平區,多屬低窪地區,本身就是水患的高危險區;其次雨量過大超過保護標準,又適逢大潮也是原因,而最大的罪魁禍首則當屬「地層下陷」。根據水利署資料指出,東石、布袋地區地勢標高大多在○·一公尺至○·五公尺,且坡度平緩,比該地區七至十月大潮平均高潮位一·五五公尺還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