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IDC的數據顯示,2018年首季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3.34億支,比去年同期下降約2.9%,而中國智慧型手機於首季出貨量更是降低到1億支以下,為2013年以來的最低數字,顯示智慧型手機已逐漸失去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為了加快消費者換手機的週期、提升智慧型手機產品的售價,業者必須為產品加入新的創新元素,許多科技大廠不約而同將腦筋動到追劇族身上。
由於有愈來愈多消費者喜歡用大螢幕的智慧型手機追劇或使用多媒體功能,因此可摺疊式智慧型手機的需求也愈來愈明顯,手機業者為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也積極思索應該如何突破物理極限。
但對於各品牌廠何時推出可折疊式智慧型手機,各家預估不同,根據美國CNBC報導,華為可能在今年10月推出,三星也將在明年推出摺疊式機款Galaxy X,蘋果則將在2020年推出首款摺疊式機款。
而摩根大通證券預估的時程則較晚,認為要到2019年上半年才能看到首支可折疊式置智慧型手機推出,不過儘管剛推出的前2年,市場採用率可能不會太高,但5G時代來臨可望加速可折疊式手機的滲透率,因此看好到了2021年可望出現高速成長。
而到了2022年,小摩認為可折疊式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有機會佔整體手機出貨量的5%,若以營收來看數字則佔17%,其中,全球手機大廠包括:蘋果、三星,以及中國的4大手機品牌都將是背後重要的推手。
小摩進一步分析,以三星來說,2019年可折疊式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可能達100萬支,到了2021跟2022年,高階旗艦機中分別有15%與30%的出貨量為可折疊式機款所貢獻。蘋果則有機會在2021年首度推出可折疊式智慧型手機,在2021與2022年可折疊式智慧型手機的佔比將分別達2成與3成5。
至於在市佔率的部分,小摩推算儘管中國品牌廠與LG在2020年可能吃下約45%的可折疊式智慧型手機市場,但在蘋果加入戰場後,中國品牌廠與LG市場占比則將下修到約3成。
在售價的部分,小摩分析可折疊式智慧型手機價格的「天花板」為1800美元(約5.4萬台幣),之後將隨推出時間推移價格逐步下降。
可折疊式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可望突破近年來手機硬體升級止步、供應鏈利潤愈來愈低的逆境。其中,小摩表示,在供應鏈中受惠最多的將是OLED、CPI、載板、軸承與機殼廠;反觀模組產品像是:相機、無線充電、儲存裝置等廠商就難以獲得鼓舞。
至於有多少台廠能搭上這班順風車?小摩點名,像是:臻鼎(4958)、華通(2313)、台郡(6269)、欣興(3037)四家載板廠將分到一杯羹;另外,鴻海(2317)旗下的富士康、機殼廠可成(2474)也將喜迎可折疊式智慧型手機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