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政府投入近千億台幣,打造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力發電站,《今周刊》特別邀請到荷蘭能源研究中心事業發展部總監耶寧哈,分享荷蘭風電發展經驗。
能源議題正夯,為了達到二○三○年停產天然氣的目標,荷蘭積極發展綠能,去年再生能源占比已達到十三.八%,其中風電就占六成,是最重要能源來源。
一七年,荷蘭政府宣布打造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力發電站,投入約二十九億歐元(約一千億新台幣),在北海建置總長約八十五公里的發電站群、共一五○座機組,總發電量六十萬瓩,最多同時供應一五○萬人用電。
八月初,《今周刊》舉辦「新能源國際論壇」,邀請到正在協助台灣風電技轉的荷蘭能源研究中心(ECN)事業發展部總監耶寧哈,回顧荷蘭經驗,他所分享的經驗足供台灣剛起步的綠能發展參考。
荷蘭能源研究中心的地位和台灣工研院相似,是國家學界與業界的產學橋梁,在亞洲、中東都設有據點。一九九七年,耶寧哈進入該機構擔任研究員,投入再生能源開發與周邊應用研究多年,長期擔任能源開發、政策評估與市場顧問,熟悉荷蘭近二十年能源產業發展一路以來的動態。
風電價格迅速下降 政策明確、實質支持是關鍵
放眼荷蘭風電現況,現有離岸風場發電量雖僅一GW,但近期發展超乎預期,例如一五年、一六年因離岸風電得標價格下降,為政府省下超過七十億歐元的補貼。
-
GW:W=瓦 KW=瓩=千瓦 MW=千瓩=百萬瓦 GW=百萬瓩=10億瓦
去年,瑞典民間公司Vattenfall以零補貼價格標下荷蘭HKZ I、II兩個新設風場,將是全球第一座完工運轉且未受政府補助的離岸風場。
為何離岸風電價格能迅速下降?「製造成本下降是其一,明確的政策目標與政府支持是關鍵。」耶寧哈指出,過去幾年,荷蘭風電價格下降非常多,先決條件是透過很多研究,帶來真正的建置、政策實施,促使廠商進場,同時和環境也不能有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