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左元淮就強調,在中國產業不理性擴產下,台灣太陽能產業沒有達到規模經濟,根本沒有講價的資格。尤其太陽能電池的技術門檻不高,台灣品質雖比中國優良,但仍抵擋不了削價競爭。他更預言,連茂迪這個名字,都有可能在產業秩序重整的整併潮下消失:「最後,台灣和中國,只會剩下兩、三家太陽能公司。」
當年,茂迪虧損創下歷史新高,虧損超過一個股本;而左元淮預言的不景氣,伴隨中國的不理性擴產,果然一路從一二年延燒迄今不歇,重傷台灣太陽能產業。尤其茂迪,除了一三年獲利勉強沒有見紅,從一二年至今,已虧了百來億元,今年第二季的財報,更是創下一二年以來的單季新低,每股虧損達三.八五元。
曾經是台灣最大的太陽能廠,茂迪數年來走的辛苦路,恰恰正是台灣太陽能產業的縮影。英業達集團旗下太陽能事業英穩達董事長謝瑞海就指出,過去三年,台灣太陽能產業虧損連連,是產能長期發展的隱憂。
中國新政砍補貼!衝擊兩岸太陽能產業
尤有甚者,這波景氣還沒探底,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又有大地震。六月,中國頒布新規定,刪減太陽能補貼與固定電價(FIT)並限制裝機規模,今年之後地面電站甚至暫停發照,相當於每年十二GW(百萬瓩)的裝機量憑空消失。這紙短短一千多字的公文,被業界稱為「五三一新政」。市場預估,將影響太陽能短期需求大大走衰。
通常,全球太陽能產能會比市場需求多出一些,「但今年有三分之一產能沒有出海口。」集邦科技分析師曹君如指出,受「五三一新政」影響,今年供過於求情況嚴重。
中國過去以政策領導能源產業,大力以政府力量扶植產業並創造內需市場,形成了優待本土廠商的不公平競爭,讓中國掌握全球逾半的太陽能裝機需求,也把其他國家的太陽能廠商打得直不起身。
張秉衡就曾比較,茂迪的台灣廠雖然管理與技術勝出中國廠,但中國廠卻都有獲利,因中國政府大力補助太陽能產業,土地、人力及原料都便宜,產業鏈也比台灣成熟完備,是中國太陽能產業「結構性成本」的優勢。
也因為中國的不公平競爭,讓產業秩序晦暗混沌,龍頭的市占始終都在一成左右排徊,並不斷被後浪取代。「五三一新政」意在整頓中國太陽能產業浮濫領取補貼的亂象,但力道極猛,未給予緩衝期,發布當天隨即實施。
台廠好不容易依存在中國補貼政策下勉強生存,如今又面臨這一道政策煞車令,讓兩岸的太陽能產業都受到不小的衝擊,長期雖然能重整產業秩序,但短期將疼痛難當。謝瑞海也預言:「六個月內,兩岸太陽能廠將掀一波關廠潮!」
目前雖然還無法清點出傷亡名單,曹君如指出,除了成本控制、產能以及效率較好的公司能夠被列為安全名單,其他公司很可能會被這道政令給刷下。
對岸一掌劈來,對台灣產業衝擊有大有小,惟茂迪受創最重。曹君如指出,今年市況相當不利茂迪。台灣太陽能廠面對「五三一新政」,還可以把產能轉移到其他市場,但茂迪對中國市場倚賴深,占四成營收比重;加以採購新設備、導入新技術的速度較慢;又碰上今年單晶矽與多晶矽競爭激烈,單晶市況持續升溫,多晶低迷不振,以多晶為主的茂迪自然因此受創。
台廠如何殺出紅海?晶圓、電池到模組上下整合
「台灣廠商一直以來都走錯路。」新日光董事長洪傳獻曾分析,台灣廠商過去專注製造太陽能電池,但中國的補貼政策創造市場、扶植產業鏈、擴大出海口,有成熟的內需及完整的供應鏈做後盾;而台灣的電池廠則因內需市場淺碟,必須與中國同業削價競爭,才能搶到供貨給下游模組廠的訂單。未來,台灣廠商必須從晶圓、電池到模組,上下游一條龍整合,才有機會勝出。
但做出整併決定,並非這麼容易。去年,新日光、昱晶及昇陽光電宣布合併成立「聯合再生能源」,張秉衡雖然也強調台灣太陽能產業確實需要整合瘦身,面對媒體詢問,卻表明茂迪短期內不會加入合併行列,仍得評估三合一的整併成效,再行考慮。
此時,台灣二○二五非核家園當中,裝置容量(一座電廠設計最大發電輸出功率,即發電機組產生電量的能力)規畫最多的太陽能,成了台灣太陽能廠苦盼多年的內需出海口。茂迪與太陽能導電漿大廠碩禾合組模組廠、成立旗下系統開發商茂捷,積極建置太陽能電廠。
只是饋線及土地不足,一直是太陽能電廠開發頭疼的問題,包括茂迪、其他轉進太陽能電廠開發的電池廠及模組廠,都無法避免;而且,短期內,這個問題還沒有明確的解決方向。
今年,眾多壞消息中有一絲曙光:太陽能的景氣,也許是真的到底了。曹君如指出,明年太陽能景氣將會轉好,歐洲、中東及北非新增的需求,有機會讓明年的需求比今年多一○%。
從高峰到低谷,左元淮在位時創造的茂迪奇蹟已不復見,昔日的太陽能產業資優生未來是否能殺出紅海,也是台灣太陽能產業走向的指標。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