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時間七月一日,在馬來西亞舉辦的羽球公開賽,戴資穎以直落二成績擊敗中國何冰嬌,完成女單二連霸,拿下今年超級賽等級賽事的第四冠,坐穩球后寶座。
回顧五月初,戴資穎在一場記者會上突然宣布,不會參加今年九月底舉辦、積分較高的南韓公開賽,改為參加十月初的台北公開賽。這樣的行為被許多媒體解讀是去年棄世錦賽、改打世大運,「愛台灣」行為的翻版。
四月下旬,戴資穎曾短暫失去球后寶座兩周。事後來看,這與當時參加世大運的決定脫不了干係。究竟戴資穎在世大運當時是如何抉擇、這一次她又打算為了台灣,犧牲寶貴的賽事積分嗎?
故事得從羽球世界排名的制度說起。
根據羽球世界排名積分計算方式,特定選手在過去52週內,所有獲得積分的賽事裡,從其中取出獲得積分最高的十場賽事,並將積分加總,即為該選手的世界排名積分。
因此隨著時間推進,選手的總積分也會隨賽事時效過期而變動。以圖一這張世界羽球總會官網的列表來說,這11場賽事就是戴資穎過去52週內所有獲得積分的比賽,最左方10個紅點即為積分最高的10個賽事,將紅點的分數加總,便是戴資穎的總分85,917分,顯示在右上角。
而最下方2017年第37周、韓國公開賽的積分即便過期,因為其分數較低而本來就未被採納,所以不會影響戴資穎的總積分。
(圖一)截自世界羽球總會官網,資料時間2018/6/28,為最新一次的更新。
以4月底戴資穎失落球后時,總積分僅輸山口茜302分來看,只要去年戴資穎改為參加世錦賽,並獲得8強以上的成績,便能以至少6,600的積分,取代當時戴資穎被採納的積分中最低、僅6,050分的印尼公開賽,戴資穎便不至於在今年四月底失去球后寶座。
(圖二)截自世界羽球總會官網,資料時間2018/4/19,戴資穎失去球后寶座。
但其實要避免失去球后寶座,參與世錦賽並不是唯一的途徑。
例如,假設在今年三月份的全英公開賽,山口茜沒有以亞軍之姿緊追在戴資穎身後,則兩人之間的分差便會繼續保持。
或者,假設往年都在四月舉辦的馬來西亞公開賽(超級750賽)、新加坡公開賽(超級500賽)沒有在今年突然改制,分別延到6月、7月才開打,則戴資穎便有機會在四月底前,藉由在這兩個賽事之中任一取得四強以上的成績,一樣取代掉自己印尼公開賽的6,050分。
(圖三)截自維基百科,為2018最新羽球賽事積分採計標準。世錦賽等同於第一級賽事。灰色部分則是因參賽人數限制,參賽選手實際上並不會取得的分數,該分數只是按分數分配比率計算的結果。
總結來說,戴資穎為了參加世大運,在球后的寶座上冒了更大的風險,事前來看這個風險並不高,但很不幸的,這個風險最終成真了,使她失去兩周的球后寶座。
然而,棄世錦賽、參加世大運,並不必然能和「未來某一天會失去球后寶座」畫上等號,因為失去球后寶座,是綜合所有因素加在一起才出現的結果。
這之間的差異,戴資穎究竟犧牲了什麼,我們應該要有更透澈的瞭解,方能無愧於她的這份心意。當然,這完全無損於我們對戴資穎的感謝,謝謝她願意為了台灣做出這樣的選擇。
鏡頭回到今年底的台北公開賽。今年下半年起,戴資穎目前的賽事安排如圖四。
(圖四)戴資穎接下來可能參加的賽事表格。
圖四的西班牙大師賽以及日本公開賽,戴資穎皆還未明確宣布是否會參加。但根據往年紀錄,戴資穎沒有參加過西班牙大師賽,可能因為距離太遠且賽事等級低而作罷;日本公開賽參加的可能性就非常高,距離近,賽事等級也高,積分以及獎金的量自然也較吸引人,且她去年也有參加。
因此,戴資穎選擇棄韓國公開賽、參加台北公開賽的原因,便可以作以下分析:
(1)體力調節:如果決定參加韓國公開賽,戴資穎將連續三週參與等級至少超級500賽以上的大型賽事,對體力的負擔非常大。放掉韓國公開賽,可獲得整整一週的休息時間。
(2)積分考量:韓國公開賽僅為超級500賽,能獲得的積分雖然較台北公開賽高,但一年內積分高於或等於超級500賽的賽事至少15場,可替代性不低。
(3)台灣因素:留在台灣參加台北公開賽,不僅能獲得媒體大幅報導,增加羽球在體壇的曝光度,也能吸引更多企業贊助台灣的體育選手,促進台灣體育發展。
事實上,戴資穎去年在韓國公開賽的表現並不好,如圖一所示僅取得16強,目前甚至未達前十高的標準而沒有納入採計,因此不至於因為積分到期而使自己總分大幅降低。
換句話說,韓國公開賽的賽事等級,不能和去年錯過的世錦賽相提並論,今年再次為了在台灣參賽,而重演丟失球后寶座憾事的可能性,相對很低。台灣人或許可以更放心地享受戴資穎帶給我們的比賽。
如同戴資穎自己曾說過:「身為台灣人,支持這個比賽,和大家一起努力、奮鬥,留下來是對的!」我們感謝戴資穎能有這樣的心意,也疼惜她最終仍難逃中斷連續球后紀錄的命運。
或許,對她有更多的認識、多關注台灣體育改革、實際進場支持球員,就是我們能為她做的最好的回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