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芳區龍山里里長、反深澳燃煤電廠自救會會長陳志強遠眺美景,直搖頭說,「以前小時候,這裡天空總是灰濛濛一片,衣服曬在外面,拿進來全部都是黑的,而今好不容易換回一片綠地,為何要走回頭路?」目前他已蒐集到一千五百份居民反對意見書,將循行政訴訟管道提出救濟,為了這片天空,竭盡所能擋下深澳電廠。
確實,為了能有潔淨的空氣,全世界都在向燃煤宣戰。一七年在德國波昂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上,英、法等十五國攜手要在三○年前分階段淘汰燃煤發電。去年一月,飽受霧霾之苦的中國更以一紙命令宣布,中止一○三個計畫中或正在興建中的火力發電廠。
這些國家的宣示對台灣而言,看似遙遠,卻至為重要。「愈來愈多國家反二氧化碳,屆時若台灣不跟上國際腳步,很有可能被貿易制裁,或被課徵能源關稅,深澳電廠等於白投資了!」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如此警告,蓋燃煤電廠將來可能要面臨制裁風險。

能源轉型規畫中,預計二○二五燃煤發電必須下降至總發電量的三○%,如今又擬新蓋燃煤電廠,豈不會影響目標?能源局電力組長吳志偉表示,台中火力發電廠目前沒有規劃要除役,而是興達火力發電廠、民營麥寮電廠將陸續除役,如此二○二五年裝置容量可下降至三○%。
不過一名台電前高層質疑,「裝置容量下降至三○%,不等於燃煤發電量會只控制在三○%。」對此台電發言人徐造華承諾,「屆時可依照上級機關能源局的指示,透過調度將燃煤電廠發電機組控制在三○%以內。」只是「台灣沒有任何監督機制,應仿照德國每年公布電力報告,公開讓民眾檢視。」台大風險中心研究員趙家緯說。
此外,台灣一五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主動向國際承諾,自願讓二氧化碳排放量由○五年的二.四五億噸,在五○年減半。趙家緯估算,這樣一來,二○二五年燃煤電廠總發電量,須抑制在七九八億度,屆時台中火力發電廠還必須降為三個機組才有辦法達成,「怎麼樣都沒有空間再建一座深澳電廠」。
居民強力反對、國際可能給予制約,那麼,執政者為何寧冒失去選票、遭到國際制裁的風險,也要建起這座燃煤電廠?

大潭接收站卡在環評
中油大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預定地,有大片的藻礁與瀕臨絕種的柴山多杯孔珊瑚,目前卡在環評。(攝影/吳東岳)
深澳電廠裝置容量為一二○萬瓩,二五年投產後,每年可供應七十九億度電,占台電預估二五年負載預測四○三二萬瓩的二.八%。台電執意要蓋的原因,依據經濟部長沈榮津三月二十日在記者會上的解釋是,《電業法》規定全台供電必須要有十五%備用容量率,有了深澳電廠,二○二五年備用容量率為十六.三%,但若少了深澳第一部機組的六十萬瓩產能,將會減少一.四%,備用容量率降至十四.九%,比法令規定少了○.一%。
除了補足這○.一個百分點的差額之外,在政府眼中,深澳電廠的另一任務,或許也是為「二○二五非核家園」政策無法落實預作準備。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接受《今周刊》訪問時就坦言,深澳電廠之所必須興建,除了北部出現電力缺口外,「國家能源計畫裡面,有太多的不確定性與假設。」
或者可以說,這座要價一千億元的深澳電廠,就是政府對台灣能源轉型計畫信心缺乏之下的產物,是能源藍圖宣告失敗或進度落後的備用方案。
從現狀看來,政府的擔憂並非毫無道理,因為無論是天然氣或再生能源,推展至今,都遇到許多障礙;但反過來說,面對能源轉型,政府、台電、企業,乃至於社會大眾,若能排除種種困難,「做好該做的事」,台灣也就無須再開世界潮流的倒車、建起這座深澳電廠。

太陽能發電將衝刺至20GW,但民眾響應度、饋線不足遲遲無法突破,恐美夢落空。
(攝影/吳東岳)
大潭天然氣接收站 今年不動工,未來勢必需要深澳支援
什麼是「該做的事」?不妨先回到「二○二五非核家園」這張美麗藍圖。依據規畫,這趟能源轉型工程的重點戰役在天然氣:二○二五年,燃氣發電占全台總發電量必須衝至五○%,是供電主力部隊。如果你不想要深澳電廠,首先,必須確保這個主力部隊可以順利達陣。
依據「台電長期電源開發方案」,桃園大潭電廠將有九部燃氣機組,將是全台第一大燃氣電廠,可彌補北部電力缺口;另外苗栗通霄、台中及高雄興達火力發電廠也都會增加燃氣機組,「建置天然氣機組,進度不是問題。」台電發言人徐造華篤定地說。
問題是,台灣的天然氣發電燃料全數仰賴國外進口,供氣燃料要從一四○○萬公噸,在二五年增至二九五○萬公噸以上,才能滿足發電量提升的需求,並將燃氣安全存量從目前的七至十天,提升至二十四天;在此之下,即使「發電機組」的興建進度沒有問題,「燃氣接收站」能否準時就定位,卻是另一關鍵。而這部分,此刻正面臨極大挑戰。
目前全台僅有兩座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一個位於高雄永安港,另一個在台中港,而桃園大潭電廠因距離兩座接收站太遠,長期只靠台中到大潭的一條海底管線輸送。「去年八一五大停電,就是因為電廠突然斷氣,供電頓時少了四百多萬瓩,增加接收站分散風險,勢在必行。」台電電源開發處副處長鍾輝乾說。
對此,中油原計畫在桃園觀音觀塘工業區蓋「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供氣給大潭電廠,不過場址有千年藻礁與瀕臨絕種的柴山多杯孔珊瑚,七月三日環保署召開審查決議退回。中油發言人黃仁弘表示,「將補強內容,繼續送件至環評大會,努力拚過關,盡量趕在二○二二年上線。」
第三接收站興建估計要花四年,若今年未能如期動工,二○二二年大潭第八、第九燃氣機組恐「無氣可用」,約二○○萬瓩機組無法運轉,影響程度比少一座深澳還嚴重。徐造華坦承,確實會對二○二二年的備用容量有些影響,而且台電計畫預備興建的台中接收站也來不及供應,還必須再與中油討論應對方法。
事實上,台電也打算在基隆協和電廠及台中各建造一座接收站,但同樣將面臨環評卡關的挑戰。徐造華表示,對於協和電廠改建,台電已提出改建計畫,自願接受第二階段環評,而台中接收站也必須接受環評。對於接收站難題,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警告,「事業機關應該努力釐清問題,不是喊要過就可以通過。」
大潭接收站倒數計時中,更牽動能源轉型進度,若僵持不下,勢必要趕緊找到對策。台電前董事長朱文成認為,如果大潭接收站無法在二二年開始供應大潭電廠第八燃氣機組,北部用電將出現更大缺口。
三到五年內若太陽能饋線無法突破 綠能美夢落空
能源轉型的第二要角,是規畫中要將發電占比拉高至二○%的「再生能源」。其中,太陽能發電量屆時規畫將達二○GW(百萬瓩),風力發電則約六.七GW。看得出來,太陽能發電的推展成敗,事關重大。
關於太陽能發電,目前政府已推出「太陽光電二年推動計畫」、「綠能屋頂全民參與」兩大方案。但根據台電數據,至今年五月底止,太陽光電併聯發電僅有一.七GW,也就是二年只完成了總進度的八.五%。
對此,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說,「太陽光電二年計畫的目標量是一.五GW,因此,短期階段有達標。」話雖這麼說,但談到太陽能發電的未來,一名政院高層仍語帶擔憂地指出:「現在有達標,但以後會不會一路達標,還不知道。」

▲點圖放大
何出此言?這可先從經濟部能源局的太陽能光電推動方案各階段目標來看。依規畫,太陽能在二二年要完成階段任務六.五GW,對比目前的一.七GW,也就是未來四年半的時間,每年平均必須增加一GW以上的發電量建置,以過去兩年的速度來看,不算困難。但恐怖的是,在二二到二五年的三年間,要從六.五GW暴增至二十GW,等於每年平均增加四.五GW,與目前相比,建置速度必須比現在快三倍以上。
要讓太陽能發電在後期瞬間加速,前提是基礎建設與配套必須在前期落實,不過,這部分顯然仍待台電努力。其中一項最被外界普遍詬病的問題,就是饋線不足。
據台電數據,系統商及民眾已申設的太陽能發電裝置當中,仍有六GW還沒有完成併聯、納入電網。另一方面,台電配電處處長陳銘樹卻又表示,「全台其實有多達一萬零八百條的饋線,多半在人口集中的都會區,但其中太陽能併聯發電僅六○二條,等於還有一萬多條現成的饋線,沒人申請。」
對比兩方說法,不難發現饋線問題的關鍵:廠商容易整合開發的太陽能電廠用地,多在人口較少的偏遠地區,但台電設置饋線的重鎮,卻在都會區。
這樣的落差,造成太陽能發電衝量飆速的先天困境。去年底,沈榮津在參加本刊舉辦的「轉型能源綠色經濟」論壇時,針對偏遠地區饋線不足的問題表示,要對台電「以區處為單位考核績效」;但陳銘樹仍無奈表示,若要在偏遠地區裝設饋線,必須重新編列預算、發包工程等等,「真的需要時間。」
需要多少時間?據台電資料顯示,為偏遠地區太陽能設備重拉饋線,被列為台電未來「三到五年中期計畫」;算算時間,一旦這樁「三到五年」的計畫有所延誤,必將連動影響二二年開始的「太陽能加速階段」。 換句話說,台電從現在開始就得步步為營,否則的確可能落入政院所擔心的困境,「現在達標,未來不見得一路達標」。
至於台電目前設有較多饋線的都會地區,也遇上「事倍功半」的麻煩。「都會區民眾對於建置太陽能發電設備,意願不高!」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觀察,而這其實也是張景森對於能源轉型不敢樂觀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從台電用電曲線圖可觀察到,夏季炎熱的中午,太陽能發電效率高達七成,都在一○○萬瓩左右,將近是一座深澳電廠的發電量,在尖峰供電扮演十足角色。只是,這個發電狠角色能不能如期加速,完美替代深澳電廠,台電、政府、民眾,都有任務要做。

調度電力戰戰兢兢
台電中央調度中心掌握台灣電力命脈,負責調度、監控、輸配電力,分分秒秒都不容許有差池。(攝影/蕭芃凱)
節能政策出師不利,調高電價恐難避免
此外,政府另外一個「非建深澳電廠不可」的關鍵說法,是藉此解決「南電北送」的問題。張景森表示,電力運輸風險大,從國家能源角度來看,必須維持區域電力平衡。能源局電力組組長吳志偉也說,由於台灣屬於電力孤島系統,不像歐洲還可向其他國家買電,中南部一座高壓電塔倒塌,電力將無法北送,北部自給自足比較安全。
除了安全性之外,用電量大的台北市、新竹市(台北一五六億度、新竹九○億度)完全沒有發電,但卻享受廉價電力帶來的經濟價值,而用電量低的雲林(五○億度)居民,則飽受火力發電帶來的污染,中間也確實存在「能源不正義」的問題。
然而,這些問題並非只有「蓋深澳」一項標準答案。相反的,某些政府正在力推的能源轉型配套方案,若能多加把勁,不僅能夠解決「北電南送」的風險,甚至也再行降低二○二五年供電不足的風險。例如,節能、或是區域發電。假設北部一戶屋頂有三十坪,可裝置十瓩,北部十二萬戶居民,就可裝置一二○萬瓩,相當於一座深澳火力發電廠。

節能法寶
智慧電表為節電新趨勢,民眾能清楚檢視自己用電狀況,進而節省用電。
至於節能,事實上,台電是以經濟成長率預測值,計算未來用電成長量,據此得到二五年需要蓋一座深澳電廠的結論;但完全沒考慮到節電。放眼國際,許多國家面對能源轉型的上位政策,反而是先運用減法思惟,把節電、提高能源效率、儲電技術納入能源轉型重要目標。
行政院也有訂定節能目標。根據「五+二產業創新」計畫中的「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與去年全年用電量相比,今年全年要減少二二.八億度電,明年再減十二億度;隔年,再減十.三億度。整體來說,至二○年,目標是比一七年全年用電量減少四四.六九億度,相當於○.五七座深澳電廠。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目標規畫,並未被台電列入「未來用電需求預估」的計算因素之內。也就是說,如果政府「做好該做的事」、順利達成節能目標,那麼,二五年的全台用電需求狀況,應該會讓經濟部官員更加放心一些,深澳電廠的必要性,也就更加淡化了。
但略顯諷刺的是,從實際執行的成果來看,台電的「漏算」,至今仍然像是「合情合理」:今年第一季,全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不減反增,增加了十.七億度電;其中,工業用戶就比去年多用了八.九億度,住宅用戶也增加了二.七億度。
政策推動出了什麼問題?三月底,行政院通過《能源管理法》修正草案;這次修法的目的,除了是配合去年一月《電業法》修法加以調整之外,根據修法說明,也是衝著「強化節約能源」而來。

▲點圖放大
例如第二十三條,若「違反主管機關對節約能源規定」者,罰則從原本的二萬到十萬元罰鍰,提高到十萬至五十萬元;此外,第二十四條更增訂了「公布違法業者」的處分。在行政院送交立法院的修法說明中,對這兩項修正僅表示能「增加違法業者負擔」,但若觀察經濟部送交行政院院會討論的修法說明,清楚寫明,就是要藉此「宣示政府推動節能的決心」。
提高五倍罰則的效力,學者認為「有提高總比沒有好」。不過「這個施行細則恐怕訂不出來,立法白立了!」台灣大學新能源中心教授黃秉鈞直白說。他舉例,台積電用電絕對值可能大,但經濟產值也非常高,若以用電除以產值來看,耗能比才二%至三%,還要他如何改善?政府應該協助耗能比高的產業,改善製成效率,才能減少用電,否則產業做不到,罰錢也沒用。但無論制度如何設計,學界一致認為,節電最對症下藥的作法,仍然是「以價制量」。中央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林法正認為,「電價上漲,民眾自然而然會節電。」他表示,德國電價一度約十一元台幣、日本約六元,而以台灣再生能源未來占二○%發電量來推估,「電價就算上漲,也應該落在一度四元上下,與國際相比,不算太高。」
然而,現在新版電價公式明定每次調整電價的漲幅天花板為三%,若以目前平均每度電價約二.六元,每年僅開兩次電價審議會的頻率來看,「用調高電價引導節電」的工程顯然遙遙無期。

深澳非建不可?
行政院長賴清德(中)、經濟部長沈榮津(左)、環保署長李應元(右)在立法院備詢,說明建深澳電廠的必要性。(圖片來源/UDN.COM)
林法正進一步指出,台電目前已累積虧損一千二百億元,最好的做法是,電價公式不但必須反映現有發電成本,更該把能源轉型建置智慧電網、裝設智慧電表等成本,也反應在公式中。如此,才能在引導節能之餘,還能讓台電更有空間加速進行各種能源轉型。
回到深澳電廠的問題,在二○二五能源轉型的藍圖底下,深澳電廠不是一道「蓋或不蓋」的是非題,而更像是一連串的選擇題;環評卡關、饋線預算、電價調高,一環扣著一環,政府與台電必須努力克服障礙,社會大眾則是必須做出選擇。
只是,時間有限,我們現在就得做出決定,是要讓非核家園的藍圖成真,還是必須開始啟動備案,在那片藍海青天之間,興建出一座噴著氮氧化物與懸浮微粒的燃煤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