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已兩年,鄧振中認為格局已成,官產學合力,現獨缺亮點大案,未來要拼規模。
面對中國出招阻攔,台灣得靠在地耕耘、人才培育、醫療協助等,贏得當地人的更高認同。
如果能談成幾個大案子,這分數就會很高了。」新南向政策推動剛滿兩年,行政院新南向工作小組召集人、政委鄧振中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對這兩年的政策推動成果,做了如此總評:格局已成,獨缺亮點大案。
而這句定調的背後意義,則是「長遠的機會已經看見,只是,短期內若要尋求重大突破,還有一定程度的困難、甚至是為難。」
所謂長遠的機會,來自於「格局已成」。鄧振中認為,政府在兩年內已形塑「抓住新南向機會」的基本格局。首先,台灣與新南向國家的往來變得更多、更頻繁,國內企業對於前進新南向的意願隨之提高。
在政府組織部分,也慢慢找出了適當的協助模式。「過去各部會自己做自己的,難有一致目標,現在彼此協調更多,不再單打獨鬥。」
大阻礙:中國施壓 怕流產 合作案祕密進行
換言之,從民間到政府,新南向都已成為明確的努力方向之一。另一方面,鄧振中認為:「新南向國家中,有不少企業,也積極表明有意願來台參訪、談合作機會。」這亦是兩年政策推動後的成果之一。
只是說到這裡,終究必須點出他口中所謂的「短期困難與為難」。
「雖然很多企業想來,但是出發前都會特別交代一聲:『希望不要見諸媒體』。」這顯現出新南向政策遭遇的關鍵阻礙──來自中國的壓力。鄧振中透露,他曾間接得知中國對新南向國家的企業要求「不要來台灣」,他也坦承,雖有幾個大合作案正在洽談中,但為了不被阻攔,合作案都不便提前公開。
事實上,來自中國的壓力不僅於此。2017年,為協助台灣業者爭取大型公共工程商機,政府比照日本、美國等行之有年的「政府開發協助」計畫(ODA),初步以爭取新臺幣1,000億元(約35億美元)海外商機為目標,協助我國業者爭取新南向國家的公共工程。並在一八年編列十五億預算,作為利息差額補貼,提供我國工程業者在國際間公平競爭的基礎。而此案推行至今,尚無正式簽訂合約的案例,進度有限的原因之一,亦在於中國提出的ODA條件,乍看之下,對新南向各國來說更加優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