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經濟日報社論以「陸加碼惠台,我須防人財兩失」為題,指出大陸惠台政策才剛剛起步,未來會加大力度,對台灣的資金西進會產生一定吸引力,台灣的資金與人才面對大陸的磁吸效應會愈演愈烈⋯⋯
其實台灣經濟陷入困境,正與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磁吸效應息息相關,最具代表性的指標是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比例從2000年的13.28%到2007年45.5%,到了馬政府執政的2015年已上升到53.1%,隨著台灣製造業外移,台灣的薪資也陷入將近廿年的停滯。最具代表性的是勞工薪酬占GDD比重從李登輝執政時期的50%,到阿扁時期05年降為45.8%,到馬政府執政的2013年再降為44.6%。製造業撤離台灣,這是台灣經濟困窘的源頭。反應在股市週轉率也是如此,1999年台股週轉率288.6%,2007年金融海嘯前是153%,到
2015年証所稅衝擊又降為84.6%,今年台股週轉率大幅回升,這是台股站穏萬點的關鍵。
今年台灣經濟各項數據顯著好轉,除了國際景氣轉好,很大的因素是大陸對台磁吸效應減弱。這兩年大家最常見到的是台灣的上市櫃公司出售大陸廠,最具代表性的是凱美出售深圳工廠,股價飊到近百元,這兩年紡織的得力,宜進都有出售大陸廠的業外收入。這個台商歇業或關廠效應從2015年開始,那年上市櫃公司清算或處分大陸子公司44家,出售大陸廠房的利益148億台幣。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轉型,台商在大陸的勞力密集傳統製造業逐漸遭到淘汰或關廠命運,連在黃江有百萬生產大軍的寶成工業也逐漸淡出。目前在大陸的5000家台資企業,大約有2000家處在虧損狀態。大陸的企業正積極轉型求變,不具競爭力的台商只能且戰且走,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磁吸效應已減弱。
相對來說,中國大陸工資全面調升,像早期富士康在深圳,東莞一帶,工資約300到500元人民幣,如今變成4000到5000人民幣,郭董苦在心底口難開,這次FII在A股掛牌不如預期,可以想見台商在中國大陸的處境正每況愈下。此時西藏進,若沒有郭董般的實力,恐怕難在中國大陸市場搶灘。
台灣在中國大陸磁吸效應卅年,現在見到的是台商資金的回流,這是大家一片看空台灣經濟,比較少受人注意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