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齊柏林意外過世,行政院火速拍板支持《礦業法》修法,但歷經三階段討論後,仍僵持不下。其中牽扯到誰的權益?爭論點又在哪?
去年六月十日,知名導演及環保運動者齊柏林意外過世,引發社會對《礦業法》修法呼聲高漲,十三日,時任行政院院長林全允諾盡速修法。然而,修法草案從去年七月中進立院臨時會後,至今爭論不斷,去年十二月底再度逐條討論,惟進度未及一半,且關鍵爭議條文多數仍遭保留。
今年四月,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再度將其排入議程,然經過一個多月的討論,進展依舊遲緩。到底《礦業法》在吵什麼?目前主要爭論點又在何處?
第一大爭議,在於對原住民諮商同意權是否「溯及既往」的認定上。在現階段行政院版的修法草案中,並未規定既有的礦區,以及目前逾五十件已送件的礦權展延申請,需要原民諮商同意;也就是說,只有日後申請的新礦權及修法後送件的展延申請,才需要進行原住民諮商同意。
對此草案,經濟部表示,法律一般要符合所謂的「不溯及既往」原則,而「溯及既往」將會對法律的穩定性形成「破口」;經濟部進一步解釋,儘管當前《礦業法》在「要求《環評法》立法前取得礦權的業者須補辦環評」,就已算是一個破口,惟該破口的設計,是基於礦業對台灣環境的影響巨大而不得不為之。
對於經濟部的堅持,不僅地球公民基金會等環團不買帳,長期鑽研《原民法》的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副教授蔡志偉亦不甚認同。他表示,不溯及既往固然是原則,但這原則的前提,是避免溯及既往的適用去影響到人民已經發生的權利狀態,「如果溯及既往能夠更強化保障人民的權益,當然應該溯及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