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配額的存在,讓中國的製造商們和當年的香港服裝商一樣,只能設法把單品做到極高的品質,從而從每一件商品裡獲得更多的利益。但這些高檔品想要和國外本土的競爭對手對抗,又必須盡力降低價格。這樣真正價廉物美的產品,當然讓中國消費者不惜遠渡重洋也要去剁手。
2017年一年,經英國《金融時報》旗下部門調查,發現中國遊客出境遊總支出為2.3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接近12%。且除東南亞外,中國遊客的主流目的地均為發達國家(歐洲,北美和澳洲)。日益頻繁的出境遊花費頗巨。
而除去機票,酒店和住宿,購物就成了境外消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令人稱奇的是,大量國人從西方發達國家購買的,往往是中國製造商的高端商品,完成了一個中國-歐美-中國的詭異循環。
這個現象並非在世界上第一次出現。戰後黃金年代的日本也曾經經歷過這個階段,令當時的日本政府非常頭疼。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深入解析這個經濟現象背後的原因。
珍貴的貿易配額
造成這個奇怪現象的第一個原因,出在國際貿易配額身上。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只有在低檔購物中心和地庫才能見得到香港生產的紡織品,價格便宜,品質奇劣。
意識到低端紡織業被架空的美國和其他「先進之邦」,以配額約束了香港的紡織品進口數量。於是十年間,香港成衣質量急升,價格暴漲,甚至將部分美國高端品牌打出市場。
七十年代末,當香港的富太太們乘坐飛機,到美國高檔商場購買衣服,買回來的都是香港貨。
這個大反轉的唯一變量,就是香港成衣出口的數量,從無限制變為了有配額。服裝生產商和外貿商的策略當然大受影響,做出了改變。
在被限制配額之前,大多數工廠的目標受眾就是低端消費者,通過代工量產,同樣能夠獲得可觀的利潤。
若要想革新技術,以求出產高附加值成衣,投資後,收回成本周期顯然太長了,很少有人有動力這麼做的。出口一件100美金襯衫,所得的利潤與十幾件10美金襯衫相當,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去生產前者呢?但配額出現之後,每件衣服必須要獲得一個配額才能出口,衣服的單價就成了有價值的概念。出口一件低價成衣獲得5美元利潤的代價,是失去出口一件高檔成衣所帶來的50美金利潤。沒有人會傻到固執己見地生產原來的商品,這時投資革新技術提高質量,就變成了一件必要的事情了。
這就是寶貴的配額給出口商品價值結構帶來的變化。
不過這另外還帶來了一個奇效,那便是提高了港產紡織品的國際競爭力,占有了更多的市場份額。
深究其背後的原因,或許是因為,香港是亞洲唯一一個能夠自由交易配額的地方。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推動下,配額會流向優勢生產方,生產出的商品自然能將競爭對手打出市場,例如當時香港的主要對手韓國和泰國。
這個問題和現在中國製造業面對的情景如出一轍。簽署了世貿協議從來不意味著商品無限制自由跨境,參與各國還是要遵守貿易配額的限制。貿易配額的存在,旨在保護各國產業不因進口產品過量而受損害,角色有些類似反傾銷法案,只是層面更高、形式更好看。
但無論外殼多麼高大上,本質上在貿易配額化過程中,政府代替了市場的作用。商品出口量的多少不再取決於進口國市場規模的大小或者商品價格的高低,而是受到了政策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