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拍大師齊柏林留下的影像中,除了令人讚嘆台灣的美,更多時候,是陷入感慨,畫面中開採砂石光禿禿的山頭、淤積的水庫、殘缺不全的海岸線,在在訴說著:台灣,需要更強力的守護!
1993年行政院已擬出《國土計畫法》草案,等了二十多年,台灣第一個由上而下制定的「全國國土計畫」公告終於在5月1日出爐,由內政部長葉俊榮召開記者會,宣布全國國土計畫將確立台灣國土新秩序,再來將交由地方政府制定各縣市的國土細部規劃。
「台灣的經濟奇蹟,背後是犧牲農地換來的!」臺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副教授鄭安廷,同時也是內政部國土計畫審議委員認為,台灣在九O年代末期通過的《農地發展條例》,造成現今的農地使用亂象,讓「本來該保護的農地,變成商品,珍貴農地流失,一發不可收拾!」
將土地完整劃分為四種功能分區透過《國土計畫法》,所有土地將被劃入四大項用途:「國土保育區」、「農業發展區」、「城鄉發展區」、「海洋資源區」,確保糧食安全之餘,也規劃產業發展用地,未來,將不再有第二個「大埔案」。
對此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吳其融表示,這次最關鍵的就是農地和城鄉兩個分區,畢竟農地是稀有珍貴的資源,但地方政府卻往往將農地轉變為工廠、都市計畫區,想要把土地功能分區劃設到「城鄉發展區」。
內政部長葉俊榮指出,盼透過「全國國土計畫」更宏觀視野,確立國土新秩序。據國土計畫法上路時程表提到,將於2020年5月1日實施地方縣市國土計畫公告,2022年5月1日實施全台功能分區圖公告。
放眼全台二十六縣市,目前只有新北市和台中市,完成《區域計畫法》的變更申請,雖然不是在《國土計畫法》的架構內,但「做了區域計畫,會比較容易上手。」本次內政部國土計畫審議小組委員、逢甲大學都市計畫係教授賴美蓉說,距離《國土計畫法》正式實施還有四年時間,對地方首長來說,區域計畫若先畫好,對於施政也相對容易上手。
《國土計畫法》在研議長達二十五年後終於公告實施,雖各界對細節仍有不同意見,但整體而言,無論民間、學界,都正面肯定其對台灣國土規劃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