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池上鄉,知名的米鄉,在都市人的想像中,一條吸引無數旅遊人潮、蜿蜒蔥綠的伯朗大道,就是池上稻香的浪漫象徵;然而,即使池上贏得好幾次的台灣冠軍米寶座,離鄉的人口卻還是連年增加,所有浪漫的故事,背後都有殘酷的真相。
過去七年,池上鄉人口流失逾一成,僅剩約八千兩百多人;二○一六年底,池上就成為「超高齡」鄉鎮,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二○%,高於台灣整體一四%平均值。若是沒有對應辦法,有一天,池上的金黃稻浪,或許在時間的催趕下,消失在田埂上。
池上的美麗與哀愁,難道注定了它的悲劇?有一群人顯然不這麼認為,從歸鄉與移居而來的年輕人,以及在地的民間協會、基金會,乃至於在地鄉長,不同力量殊途同歸,都在尋找能讓池上生機勃發的機會。
每年秋季舉辦「秋收稻穗藝術節」,金黃稻田就搖身一變藝術舞台。
各地青年挹注熱血 穿梭村頭、融入當地生活
第一股力量,十五年前,將台中室內設計工作室關掉,舉家三口回到池上的魏文軒是代表人物。回到家鄉的他,接手爺爺一甲半的田地,脫下西裝、襯衫,捲起褲管,學著下田插秧種稻,成了農稼漢,那一年他二十七歲,也成了青年返鄉的樣板。然而,左鄰右舍難免不解,怎麼會有人捨棄錢賺得比較多的都市工作,回來荷鋤為生?但像這樣,嗅著清新的鄉間空氣,一點也不後悔回到池上的年輕人,不只魏文軒一位。
十二年前,魏文軒把爺爺的老房子改建成民宿,並注意到「愈來愈多年輕人回來」,包括做米貝果、開咖啡店的郝朝洋,種黃豆、開豆屋的張志中,開平面設計工作室的羅正傑,開二手書店的香港移居青年陳志輝、開米食餐廳的高雄情侶檔、開民宿的張俊偉等,先後在池上落腳,他鄉變故鄉,彼此成了好朋友,大家閒時總會聚在一起聊天,串聯分享如何扎根在池上。
「到異地生活,三餐溫飽後才能談別的。」魏文軒很清楚,基本民生無虞是所有來到池上的年輕人,首先要面對的課題。大家想的,不是只在於自己的店如何吸引觀光客駐留,而是要做到彼此串聯相接,形成共好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