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哪些考量因素趨使一個面試人員在衡量所面對的應徴者中,挑選適合的人?如何在眾多履歷文件上挑選看起來優秀的人才、分辨其真實的個性人品,在詳細的自傳、在學成績和在職經歷中,嗅出端倪、洞察真偽?許多求職諮詢專家和深具實務經驗的經理人,對於這些問題和疑慮,提出多元化的見解。
學測結束甄試面談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高中應屆畢業生,無論是身處其中而信心滿滿的年輕學子,或是在邊線憂心焚焚的家長,心頭都有各種不同的滋味。
踏入職場的新鮮人、中年考慮轉業跳槽的中生代,也都會在職場就業的不同階段和過程中,衍生出不同的酸甜苦辣。
一個比較直白簡單的公式,學歷加經歷就融會出一個人的履歷,所以學歷的比重會隨著年齡增長和在職的年限,逐漸被實務工作的經歷超越。但不同行業的要求和求職競爭的情況互異,終究學歷比較重要,亦或者是經歷比較關鍵,就有見人見智的分歧。
學歴和面對選系選校,對高中畢業生而言,就是考慮大學畢業後的就業問題,是個引面撲來的難題。心智初成,生理成長尚未收尾,在如今線上資訊彈指可得,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界面充斥著多元化的價值觀。
要求一位剛滿十八歲的青少年,要能釐清自己的性向和才智優越之處,進而決定自己應該要追求怎樣的人生和工作專業,對絕大多數的十八歲孩子來說,這是一個近乎苛求的事。
對家長大人而言,大學四年畢業後,職場的需求和變化,也是一個高深莫測的難題,更遑論當今是講究尊重孩子興趣的世代,父母的多言多語,只有引發更多的反抗和叛逆。
不過有一個通則:放眼望去,無論是在產官學商藝文各界,介紹出類拔萃的人物時,如果當事人和一流的大學沾到邊的,似乎都會引述當事人是由那一所大學畢業或肄業。
微軟和臉書的兩位奇才就是鮮明的實例,他們不耐哈佛的四年冗長教育,急著出來創業,至於他們當年是主修什麼科系,似乎就不是那麼重要,反正兩個人都是電腦程式的天才。其實他們倆個人在短短的幾個學期中,尢其是大一、二的階段,必定被要求修許多共同科目,電腦程式的開發能力其實在他們的初高中時期,就已經是功力高手,和哈佛大學的課程相關性並不高。
但重點是他們可以在十七歲的年齡,潛心靜氣的把SAT考到滿級分,把申請進入哈佛大學的所有文件備齊,可以把自傳和為什麼要去爭取進入萬𥚃挑一的哈佛窄門敘述清楚。在十七、八歲就可以展現這種能力的孩子,就是出類拔萃的尖子。
能夠擠進名校,就是證明自己在心智初成之際,可以超越困難學科和跨過重重考試障礙,擺脫庸俗的同儕壓力,汲取奪取高分的竅門。這些人格特質就明白的反映在一紙文憑。對於面試官而言,這樣的學歷就是一個重要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