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九五!」院內的急救代碼廣播響起,不一會兒,媽媽淒厲的哭聲在加護病房外迴盪。另一扇門裡,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跟著揪心,「我希望有人去陪她,但是全院只有一位兒童醫療輔導師,現在請育嬰假中。孩子病危或臨終時,不會只有孩子需要照顧,父母的哀傷也需要輔導者介入,但是,我們卻沒辦法做到⋯⋯。」這是台灣唯一的國立台大兒童醫院加護病房現場,離「友善兒童醫療照顧」的目標,還有好遠的路要走。
不到一公斤的巴掌天使,胎便擠破腸子,必須緊急手術,由小兒外科醫師把細如麵條的腸子撈出來,尋找破洞處修補。手術前的準備工作,比手術本身還驚險,孩子太小,開腹容易有失溫危險;術前,新生兒科醫師林湘瑜得先去「布置手術房」,在冷氣空調強烈的成人手術室裡,把加溫輻射台推進去、烤燈備好,讓冰冷的手術房溫度調升,最後,再從新生兒加護病房推進開刀房,短短三分鐘的路程,步步心驚。
這是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的手術實況。兒童醫院裡,連兒童專用的手術房都沒有。二○一三年,還未改制衛福部的衛生署,聲稱在全台灣北、中、南、東區規畫設立六至八家兒童醫院。五年過去,兒童醫院還是「玩假的」。
問題一》預算未獨立,斷手跛足
第一個掛牌、國內兒科醫師群最龐大的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早就撤銷登記,只剩下兒童醫療大樓,目前國內僅有台大、馬偕、中國醫藥大學和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
馬偕兒童醫院發展總執行長李宏昌指出,當初衛福部承諾透過不同計畫,每年可支援兒童醫院約一億元,「後來一毛錢都沒有,所以每家兒童醫院都虧得一蹋糊塗。」呂立也直言,國內四家兒童醫院都是無法獨立的「院中院」,「沒有獨立的預算,就連兒童醫院的『招牌』都是自己花錢修改,台大兒童醫院的行政專職人員只有一個祕書,我們仍是台大醫院的小兒部醫師。」
台大兒童醫院原本被賦予的任務是建立國家級兒童醫院,規畫成為兒童重症的最後防線,呂立表示,重症的特殊病床與一般病床比例是一:一,高於一般醫院一:三的比例,但國家沒有編列任何預算,「如果兒童醫院從頭到尾沒有一毛錢由兒醫決定,就是跛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