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台灣死亡人口首度超越出生人口。
在社會一片「搶救少子化」聲浪中,很少人注意到,在醫療發達的台灣,1至4歲幼兒死亡率,與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相較下,死亡率高居第二。
去年與前年相比,台灣少了15,000名新生兒,生得少,就該一個都不能少;死得多,顯示台灣的兒童照護與醫療出現嚴重漏洞。
政府若不正視問題、趕緊補救,台灣將更快速朝人口懸崖墜落。
今年初短短三個多月,已有一名幼童死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台中五個月大男嬰被托嬰中心人員打到腦震盪命危;台北十一歲男童從學校墜樓身亡⋯⋯。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未滿十九歲兒少一年死亡人數超過一千八百人,平均每一天,我們失去五名孩子。這是人口沙漏的大缺口,漏掉的都是社會未來支撐力及開創力的「金沙」。
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去年底發布的《台灣兒童死亡原因複審及分析先驅計畫》報告中指出,多項研究顯示,約二○至二九%的兒童死亡是可以預防的。換算下來,台灣一年應有三六○至五○○多個死亡的孩子,有機會搶救回來。其中,因外傷、自殺自傷、兒虐死亡的可預防性比率超過六○%;早產、先天畸形造成的死亡也有近一○%可預防。
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即把降低兒童死亡率列為重要項目,訂下一九九○至二○一五年,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減少三分之二的目標。台灣的成績單,不及格。「二十五年來(一九九○~二○一五年),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已開發國家平均下降六○%、開發中國家下降五四%,台灣一九九五年開始有全民健保,理應就醫可近性提高,竟然只下降了五一%,甚至低於全世界平均值的五三%。」投入兒科照護六十年的兒童健康聯盟理事長、台灣大學兒科名譽教授呂鴻基說:「這情何以堪!」
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中三十三個提供兒童死亡率統計的國家比較,台灣○歲的嬰兒死亡率約千分之四,死亡率排名第五;一至四歲為千分之二.七,死亡率高居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