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被世界金融中心指標排到第三十名,又是一次大退步,各界嘩然,紛紛叫嚷除了遠遠落後全球第三的香港和第四的新加坡,甚至被上海及深圳超越,是一口吞不下的悶氣。
業界學者對於這個令人擔心的情況,自然是愛之深責之切地提出許多建言。主管機關的首長,也是再三強調提升台灣金融服務業競爭力的重要性,列舉大方向政策,趨使臺灣成為亞太區域理財中心,就是一個鮮明又易解的標榜。
首次應該要探討的是,這一類的排名,是否有其公正性,採用的數據和分配各項評比的權數比重是否客觀,究竟有多少商業利益瓜葛,和盡在不言中的隱性廣告效益,運作其間,這些考量和疑慮,都有許多討論的空間。
當然既然有這種排名,也就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業者自然會趁機把排名低落歸責官員,抱怨監理法條律令的僵化,金融服務業環境的不良競爭激烈等。而執政的金融主管機關首長,也為了應付國會內反對黨派民意代表的責難和質詢,面對媒體輿論的撻伐,非要掰個政策來表達主管機關並不是坐以待斃,而是的確有心要和業者齊心一致去把排名提高。
亞太區域理財中心的政策基礎,其中建構的一個觀念,就是台灣民間資金充沛,單從外國投資信託基金在台灣吸收募集到天文數字的資金,就可以知道臺灣對於資金投資運用的財富管理需求,切迫而且巨大,如果可以善加利用這個金融資源,把巨額資金導回台灣,自家的錢自己來打理,再凝聚這股回流力量,把亞太地區的資金也引導到台灣,那麼促成台灣成為區域理財中心就不只是個夢。
成為一個區域的理財中心,有幾個必要條件,而自有民間的充沛資金,應該只是充要條件而已。理財產品的多樣性和投資風險控管的技術性、資本利得的免稅優惠、共同持有投資帳戶的融同性、投資理財損失的法律訴訟程序國際化、資金匯出入的審核繁簡度、境外帳戶和國民待遇的差別性、理財人員的外語溝通程度、主管監理稽核作業國際化等等,都是缺一不可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