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大陸旅遊團究竟要不要來臺灣,似乎有點撲朔迷離的感覺。下子報導大陸已經全面封殺出團來臺灣旅遊,一下子又說只是限制核發導遊領隊證。
沒有導遊領隊證,就沒有合法的人可以帶領旅遊團來臺灣觀光旅遊,所以來臺灣的人數急劇下降。更有甚者報導,大陸官方已經明示暗示地要求各級地方主管,逐漸凍結出團許可,只要臺灣方面的"政治不正確"持續下去,終究會在今年下半年,完全掐滅所有來臺旅客人數。
一般庶民對於陸客到訪,應該是無關痛癢,有也好,旅遊觀光景點的住宿飲食生意興隆,到處人擠人。不來了,反而清靜,照樣過正常生活和安排島內旅遊。景點的住宿業者加上仍然背負龐大觀光大巴士車貸的運輸公司或個體戶,當然就苦不堪言,哀聲載道,希望政府可以有因應措施。
前一陣子,觀光巴士業者集結百輛繞行中正特區,包圍交通部及立法院,造成交通大打結,意圖表達活不下去的不滿,和敦促政府相關部門要拿出魄力解決這個困境。儘管如此,觀光大巴士回去跑國內小生意,旅館住宿業者默默的自求多福地熄燈歇業後,地震和衛生紙搶上媒體版面,接下來是年底地方選舉的候選人競逐民調和黨內初選結果出爐,再加上一個青菓菜價的崩盤小插曲,陸客來不來,就更顯得無關緊要。
三十一項惠台政策公布之後,已經非常明顯的召告天下,大陸的手法是認知既然服貿貨貿停滯不前,自然獨在年輕世代發酵,無法伸手來臺,不如反向操作大開方便門,施以大小惠,針對青年學子、中年創業、醫療人員、金融銀行業等,列舉明文規定,以"準國民待遇"來提供誘因,吸引人才。
軟功夫之後,縮減陸客來台,就是一個小小的硬手段。大陸民眾不來臺灣,還有其他可以去的地方,除了不會為了沒有來臺灣的機會而捶胸頓足,更不會造成什麼內部的矛盾。
撇開陸客來臺與否,其實冷靜思考一下,臺灣有什麼地方值得觀光?這是個有趣的問題!相較東北亞的韓日,東南亞的菲印馬泰和新加坡,臺灣的優勢在哪裡?
去一趟墾丁的花費,比出國更貴。各地夜市小吃千篇一律,不求回頭客的地攤生意型態、亂敲竹槓。夏季燠濕悶熱,冬季陰冷潮濕,人文和自然天候,都是對台灣觀光旅遊的挑戰和打擊。
多山之島的七成面積是山岳,卻除了貓空纜車之外,始終沒有投資蓋過像樣的登山纜車系統。四周環海,從來沒有用心規劃休閒碼頭。國民旅遊的重點,不出燒烤和烹煮泡麺,然後臨去秋波地留下永恆不滅的塑膠袋和錫薄紙。幾乎所有的露營區,都在山洪和土石流的警戒範圍內。
人文方面,台北故宮應該是首屈一指的世界級博物館,這幾十年大陸快速發展基礎建設,動不動就從地下挖出一大堆古物。之前臺北故宮的青銅收藏傲視群倫,如今已經被大陸悄悄追上,原來的精緻書畫,也被富起來的大陸在國際拍賣會上,一件件以土豪手法砸重金標回去,臺北故宮的東西,已經不再如此這般的稀有獨特。
更好笑的是荒腔走板地弄了個不倫不類的故宮南院,不肯也不敢把幾件庸俗的翠玉白菜和肉型石往南院展出,反而是展出一些日本和東南亞的文物,內容貧乏生澀,與臺灣本土也接不上地氣。大而不當的硬體建築設計加上一個無厘頭的冗長步道,故宮南院誠可謂是一則笑話。
陸客來不來,已經不是操之在我。要以"政治正確"來吸引陸客,更是一個得不償失的作法,垂憐觀光景點的業者和大巴士駕駛,主管文化觀光運輸的官員們,真的應該拋開偏頗的政黨岐見,乘喧鬧陸客不再的當下,平心靜氣地來規劃,如何讓臺灣成為一個值得旅遊的地方。
如何將自然景觀搭配有效運輸系統、如何調整四季天候順當安排行程、如何控管餐飲住宿品質、如何凸顯現代藝文及平衡故宮的既有優勢,這些林林種種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都遠超過單一陸客來不來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