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內用禁用、2025以價制量限用、2030全面禁用。」環保署在年末拋出包括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免洗餐具等四種一次性塑膠的減用時程表。署長李應元強調,在吸管的部分,可能是全球第一個以「全國」來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的例子。
去年7月由八個公民團體與環保署一起創立的海廢平台,13日推出「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除了具體提出一次性塑膠餐具等塑膠減用時程表,環保署也提出河川垃圾攔除、監測水域塑膠微粒、飲水微型纖維調查等計畫,合計37項行動將陸續展開。
包括購物提袋、免洗餐具、一次用外帶飲料杯、塑膠吸管,環署提出具體的限用期程。2020年提袋將再擴大限用範圍,所有開立發票的商店都將納管;餐飲店消費者內用時不能提供一次免洗餐具與塑膠吸管;外帶飲料杯自備優惠再強化。2025年則是四項都全面限用不得免費提供,而是需付費購買,以價制量;2030年四項全面禁用。
李應元表示,台灣可能將是首個對塑膠吸管展開管制的國家,目前有聽說某些城市展開限用,但還沒有以全國為範圍的例子。預定在2019年就從連鎖、速食餐廳等有一定規模的餐飲業者開始推動,內用不得提供塑膠吸管,2020年進一步所有餐飲店內用不得提供。李應元認為,改用不鏽鋼等其他材質、或使用可食性材質的吸管、或是直接喝不用吸管,都是可改採的作法。
水保處處長葉俊宏表示,這次瞄準這四項一次性塑膠製品,是因為這就是民間團體長期淨灘統計下,名列前茅的前幾項海洋垃圾,而且也是民眾一般生活最常使用的物品。
此外,環保署也將在今年完成「指認重點加強海岸」的調查,鼓勵海洋認養、辦理淨灘,與調查海岸垃圾來源組成。並建置河川、大排、農田水利溝舉垃圾的清理、通報及紀錄網路平台,加強「河川垃圾攔除」。葉俊宏解釋,此舉是為了要檢視哪些沒有盡責清理,將垃圾放給下游,若是層層機關都不處理,「最後都去海洋了。」
除了美妝品禁用塑膠柔珠的新制已於元旦開跑,環署也回應民間團體要求,要對海域中塑膠微粒與飲水中微型塑膠纖維展開調查,初步將從台西、王功、東石、安平等西海岸,與澎湖、金門、馬祖離島的海域開始做起。
參與海廢平台的環保團體包括了海洋公民、慈心、荒野、黑潮、海湧、綠色和平、蠻野心足、環境資訊協會等八個民間團體。慈心陳立信表示,這次亮相的治理行動方案第一版,提出源頭減量、預防與移除、研究調查、擴大合作參與四個面向,合計提出了34項行動建議。
李應元表示,海廢平台是在政策草擬初期就邀請民間團體一次參與的嘗試,以公民參與的政策對話模式,要導入民間資源一起解決問題,全國大家一起來挑戰無塑,「這個期程一定可以達到。」李應元提起今年元旦展開新一波擴大限塑,多納入十多萬家商店限用塑膠購物袋,「大家雖感不方便,但也都很配合。」
※本文獲環境資訊中心授權轉載,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