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沌不明又詭譎多變的東北亞情勢,以及國際強權的權力競逐中,台灣如何尋求最大的安全與國家利益,考驗我們「創意外交」的能力。
二月九日在南韓平昌揭幕的冬季奧運會,國際間的焦點都集中在南、北韓藉機舉行的高層接觸,尤其北韓領導人金正恩透過胞妹金與正(北韓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一副部長)以特使身分遞出了橄欖枝,邀請南韓總統文在寅訪問平壤。此舉是否意味著兩韓已準備邁向和解?其實還不容局外人那樣樂觀以待。
美國拿北韓沒轍?川普叫囂,其實已輸掉氣勢
美國自從川普總統上任以來,一再親自跳出來對北韓叫囂,跟以前的小布希一樣,一副「德州牛仔」的拔槍姿態,但是北韓的金正恩卻文風不動,從未親自露臉回應。川普如此「上駟對下駟」,其實已經輸掉了氣勢。
去年九月十九日川普在聯合國大會演說中嘲諷金正恩是個「火箭人」(Rocket Man):「火箭人正在對自己和他的政權進行一項自殺任務,」他說,美國有很大的實力和耐心,如果被迫自衛或保衛盟國,「我們別無選擇,只好將北韓徹底摧毀。」
相對於川普的暴跳如雷,二○一七年北韓回應美國的,是十七次、共二十枚的導彈試射,以及一次氫彈試爆(九月三日第六次核爆成功,十一月二十九日再發射了「火星15」導彈)。而且,北韓的洲際彈道飛彈(ICBM)越射越遠,一萬三千公里的射程實力,打到華府都綽綽有餘。聯合國安理會也因此在一年之內,通過了四次對北韓的制裁決議案,創下最多次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