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周休二日以嘉惠勞工的美意,卻因二○一六年未真正評估和傾聽民意的《勞基法》修法亂局而走調,
導致台灣社會陷入慌亂,勞資雙方都無所適從,讓國家付出「倉卒的代價」。
未來,如何記取教訓,不再重蹈覆轍?回顧一六年的立法過程,可以學到珍貴的三堂課。
根據《今周刊》最新民調顯示,有五四.二%的過半民眾認為有必要修改「一例一休」的《勞基法》,更有高達八八.六%認為不應該由一套法令管制所有行業,未來應訂立專章或專法來做規範。這等於是民眾有高度共識,認為《勞基法》必須同時兼具「保障勞動權益」和「保持彈性」兩個重要特質。
但,為什麼二○一六年修法時卻無法真正反映出民意?回首一六年蔡英文總統就職後力推《勞基法》修法的過程,可說是坎坷異常,讓國家經濟發展和勞資和諧都攪進一池騷動不安的春水裡。
在這一年當中,社福團體、知識型工作者、銀行理財專員、創意經濟等行業,淪為倉卒修法的「重災區」;社福團體「善牧德蓮之家」的中途家園服務還因此暫停服務,波及最需要救援的社會底層最弱勢人民。
修法一年多後,終究必須再度修法,而過程中仍然缺乏朝野良性討論,紛擾與撕裂繼續延燒。(攝影/陳弘岱)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機構協會榮譽理事長賴添福感歎地說,「社福機構本來就長期受苦於經費不足,在新法細節未清楚溝通和說明的情況下,社福機構動輒得咎,損及形象,影響捐款,最後只能黯然收掉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社會救援服務。」
強把各行各業套在同一件衣服裡,每個人穿起來都不合身,布料又毫無彈性,最後綁手綁腳,變成一八年一月監察院糾正勞動部和行政院時所形容的「勞資政三輸」。
這些事實,如今回頭檢視,在政黨輪替過程中的一連串失誤與陰錯陽差,台灣的立法者和執政者都必須正視三個珍貴的啟示,記取教訓。
代價一:執政預備課 重拿發球權,就應迅速調整心態
在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勞動部就決定要提出《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修正案送立法院備查,取消七天國定假日,讓全國勞工的休假時間等齊。蔡英文總統則在競選時承諾,要落實周休二日,因此上任後就推出「一例一休」來做為配套。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