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來到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旁的瀏河,河的兩岸,一邊是工廠,另一邊就是櫛比鱗次的住宅大樓,殷思萊說,早年很多工廠根本沒有收集廢水設備,汙水直接排入河中,河面漂浮大量油汙。
「二○一七年底前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汙口;於二○二○年底前完成黑臭水體治理目標……。二○一七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這是中國政府在兩年多前出台的《水汙染防治行動計畫》(《水十條》)第八項條文。將政策目標對比眼前場景,就不難理解昆山市政府在去年耶誕節,為何用幾近瘋狂的力度試圖為臭水找解方。
中國官方並非沒有決心整治河川汙染,目前昆山市政府將飽受汙染的溪水抽乾、清乾淨淤泥後,再注入乾淨河水工程,但在工廠後方看不到的「水溝」,因汙水優養化繁衍而生的水葫蘆占據整個河道,除之不盡、煩不勝煩。
來到去年十二月底甫停產的上海中隆紙業,這裡是台灣工業用紙大廠正隆紙業在中國唯一的造紙廠,其坐落的上海康橋工業區,聚集不少傳產工廠,但中隆仍因無法達到上海市政府要求改以汽電共生的環保生產標準,決定吹熄燈號、解雇工人。還在工廠內留守的人員說:「預計今年七月底就會全部清空,目前只剩下行政人員上班。」空蕩蕩的廠房內,只剩下卡車載運廢紙出來。
此外,在中國設廠十五年的倫飛電腦,也沒有在這一波台商撤離潮缺席。
我們來到昆山經濟開發區內的倫飛昆山分公司,目前只有少數員工留守,一名員工表示,公司突然宣布停工,大家都很驚訝,不過,公司言明近期將召開勞資協商會議,員工只能接受,但對比對面的仁寶、隔壁的緯創,仍有不少員工進出,讓大門深鎖的倫飛電腦更顯冷清。
遷廠 家富禁不起三遷
事實上,一九九○年代,昆山人口不到六十萬,因鄰近上海,境內設立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企業投資建廠,其中又以台商最多。當時投資超過一億美元的企業就超過十五家,從傳統加工到電子通信都有,昆山這個行政區,彷彿是台灣產業數十年來的縮影。

傳產大咖移往郊區
傳產台商在中國面臨遷廠壓力,連六豐機械也即將搬往郊區,但面對付出25年心血的廠區,這個抉擇仍不容易。
二十年光陰過去,人口成長至一六五萬的昆山,對於招商引資不再像以前一樣來者不拒,如今對低技術門檻、高汙染和經濟價值不高的產業,一樣會說不,反映出中國執行環保的強大魄力。
「昆山這次暫緩實施(停產令),只是讓台商爭取到寬限期,如能就地轉型就轉型,不能轉型就得考慮遷廠。」出身工具機鑄造業第二代的沃拉普信息科技首席顧問闕伯勳說。
剛當選昆山市台協會會長的六豐機械總經理宗緒惠,想必感受更為深刻。
母公司為六和集團的六豐機械,是汽車零組件生產商,不僅已在昆山設廠二十五年,員工高達一千五百位,甚至還在當地興建宗仁卿紀念醫院,地方關係扎根綿密。早年六豐機械門口前的慶豐西路周邊都是田地,二十多年發展下來,因大量就業人口繁榮了周邊,如今也面臨一些壓力,包括環保與人工等問題,甚至在二七○家停產名單中,六豐關係企業也有兩家入列。

車燈大王用地吃緊
昆山市區可開發的住宅土地越來越少,不少工廠被政府劃定為住宅區,帝寶工業兩年後也要騰出土地。
六豐集團也證實的確有易地建新廠的計畫,因影響層面廣泛,粗估新廠投入自動化設備至少要再花八億至十億元人民幣,若終止勞動合同,通常都要依照年資給加倍薪水,在人力招募上也很頭痛。
「一年來一千人,卻可以走二千人,可見流動率有多高。」一家台資鑄造商坦言,推動生產自動化就是因為工人難找,特別是中國的九○後年輕人,都不願意投入勞動力強度高的行業。
「家富禁不起三遷,每搬一次廠,就會消耗一次元氣,」一家鋁合金零組件供應商娓娓道出兩年前自家的遷廠過程,他說,因為夜間施工噪音大,被附近居民抗議,最後被迫搬遷,但無奈的是,「明明我們是先來的,但環保意識提升,原本市政府積極招商的態度轉變,要求我們搬家。」所幸,現在工廠也導入機器人處理表面溼式拋光,希望透過改善現有工廠的生產效率,達到經濟效益的提升。
此外,車燈大廠帝寶工業也因為工廠被劃為CBD(中心商業區)的住宅區,預計兩年後正式搬到蘇州巴城區,宛如游牧民族。
減產減排 先力拚達標
其實,對於將中國列為主要生產基地的台商來說,擺在眼前的事實是,整治環保的力度只會越來越強烈,會更加嚴稽核,只要被逮到的,就勒令停廠、關廠。此次也受停工令波及的PCB(印刷電路板)廠定穎電子員工就私下透露,「環保局的人天天來稽查,公司不勝其擾。」為了減少排放量,公司自行實施總量管制汙水排放量,就怕不達標被關廠。

皮革廠拚環保模範生
生產人造皮革的江蘇藝迪超纖革業,原本也是 270 家停工名單之一,雖然產能未中斷,但目前工廠全面停止排放汙水,積極利用廢水重複使用。
甚至,軟板大廠台郡在昆山的關係企業淳華科技,也已決定今年將加碼投資台灣,減少中國擴產比率,將產能拉回高雄楠梓。
環保查緝的力度大增,這兩年來在中國中央會議、十九大報告中無處不在,因此全國性的環保、工業防汙動作,並不只針對台商,例如江蘇藝迪皮革近期也正重建發電設備,要由燒煤炭改為接天然氣,藉此淘汰汙染排放量大的鍋爐,達到「減煤」目標。
就地轉型 升級的契機
而來自台灣的南亞電子去年就拆除舊的燃煤鍋爐,應用新技術、設備達到脫硫減排目標,一年減少煤炭使用量達四.三萬噸,減煤比率約七%;此外,南亞在工廠屋頂新建一座五兆瓦的太陽能板發電站,由於南亞積極減煤,昆山供電公司還提供二億瓩的用電量,在南亞的變電站上,新增一台十二萬千伏安的主變電設備,協助南亞雙迴路供電建設。
昆山作為全中國最大的筆電代工聚落,台資企業面對逐漸喪失的中國勞動力優勢,轉型為半智慧型工廠似乎已是趨勢。例如位於昆山的富士康、緯創、仁寶、廣興就利用工業機器手臂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良率,工業電腦大廠研華更針對工廠智造,提供機器人、機器視覺、機器搬運等相關硬體產品與平台方案,並與上銀攜手搶攻智能製造大餅。
「早年是拚經濟,現在是拚環保。」隨著中國政府規範的灰色地帶縮小及成本增加,對沒有議價能力的中小企業影響最深。不過,昆山台商協會前祕書長陳仲銘則認為,透過這次機會,台商若將環保標準做好,長期而言,對台商反而是利多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