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4編按:上海商銀榮譽董事長榮鴻慶昨 (3/3) 在香港住所於睡夢中過世,享嵩壽100歲,上海商銀規劃於台北總行設立追思會場,開放員工悼念。
1923年出生的榮鴻慶,上個月才過完農曆生日,和家人歡慶百歲大壽,據了解,榮鴻慶過世前頭腦還很清楚,早上還講了笑話,沒想到晚上榮鴻慶就離世。
榮鴻慶見證兩岸三地金融發展史,在上海商銀擔任董事超過半個世紀,是台灣最資深的銀行家,年年股東會他都會親自到場,和股東們碰面。
榮鴻慶擔任董事長,掌舵上海商銀30年最大的心願就是推動上市,終於在 2018 年掛牌,是當年度台股最大上市案。
榮鴻慶因為年事已高,去年將董座交棒給常董李慶言,創金融業任期最久、最年長董事長的紀錄。
(原文刊載於2018/1/4,更新時間為2022/3/4)
以前常聽老一輩的人說:「當公務員是鐵飯碗,在銀行工作是金飯碗!」事實上,在民國時期,因為銀行工作穩定加上福利好,因此,被視為金飯碗。
曾幾何時,原本跟民眾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且信任的地方「銀行」,卻在彰銀盜領案、兆豐金洗錢案、永豐金案一連串的金融弊案,除了凸顯出政府在金融監理架構長期存在的漏洞,也讓民眾留下不佳的觀感。
隨著數位金融大潮來襲,撼動傳統金飯碗,究竟,實體銀行是否會逐漸消失?「銀行」將成為繁華退盡的金飯碗,還是可以藉由科技再創數位金融榮景?
(圖說:上海商銀總行保險庫及庫房鋼門)
跨越時代興衰的百年老店
「我家三代都是上海商銀的客戶,我對它有份深刻的情感在,但股價為何還是這樣?」去年六月股東會上,一位年約50歲的中年大叔感性的訴說著對上海銀行營運前景的期待。
「Hi,我是puki。」2006年,上海商銀推出吉祥物可愛粉紅豬puki,一方面藉此吸引年輕客群,另一方面以豬寓意撲滿、推廣國民儲蓄,向外界證明百年老銀行透過創新,翻轉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氣象。
上海商銀,全名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由大陸時期的草創及發展,隨政府遷台,1954年來台復業,1965年6月正式對外營業,等於跟著台灣經濟金融同步發展,成為唯一自中國大陸遷台復業的民營銀行,也是台灣各民營銀行中歷史最悠久。
(圖說:上海商銀民國54年6月16日復業日盛況)
本篇就從超過百年歷史的上海商銀作為開端,畢竟能有幾家銀行,可以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恐慌及金融大海嘯;就國內而言,歷經抗戰及內戰、惡性通貨膨脹及金融改革,也歷經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浪潮的洗禮。
如今,在同業眼中,上海商銀穩健布局兩岸三地;在投資人眼中,上海商銀是績優股,財訊集團發行人謝金河曾公開提到,上海商銀是「物美價廉」,適合做「傳家股」,主要是銀行在兩岸三地的布局完整,最近5年來每年配息1.5元,殖利率5%〜6%,長期投資沒有什麼風險。
「中國的摩根」 從10萬元到千億的金融布局路
說到上海商銀,就需從被譽為「中國的摩根」創辦人陳光甫說起。1915年6月,陳光甫跟幾位股東在上海市寧波路的一幢石庫門房子裡開業,資本額不到十萬元,當時員工只有七、八個人。
(圖說:民國4年上海商銀創立在上海寧波路8號)
在強手環伺的上海灘,陳光甫本著「人爭近利,我圖遠功,人嫌細微,我寧繁瑣」的服務社會理念,推出一元就可以開戶,這在當時的金融界是個破天荒般的創舉,甚至開創了零存整取、紅白禮包等一系列新的儲蓄種類。
(圖說:陳光甫任職江蘇銀行時該行發行的鈔票)
陳光甫一手打造的上海商銀,在當時是一家知名度很極小的銀行,陳光甫徹底揚棄官商傳統,取而代之以更專業化的金融創新和服務意識,在中國金融史上留下了無數個第一,不到20年就闖出自己的一片天,成為中國當時最大的民營銀行,背後訣竅和他的個人經營、政商關係等都有很大的關係,而他對於人才的重視也自有一套,這也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圖說:上海商銀創辦人陳光甫)
陳光甫特別重視人才的培訓,不只有針對在職員工的培訓,還有公開的培訓班,這和當時流行的學徒制度,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大大有所不同。
陳光甫總是親自挑選並且一手培訓業務骨幹,所以當時坊間有種說法是,陳光甫「寧可招收初中、高中學生進來後再培訓,然後分配工作,覺得比留學生、大學生更適用,初、高中生大小事情都肯做」。
陳光甫把訓練班當作自己的「黃埔軍校」,用人方式規範化,強調「銀行是我,我是銀行」,上海銀行最初只有7個人,等到業務上了軌道,新進員工都需要考試,考試還收費,錄取例很低,即使錄取了也需要有保人,保人費用大概是兩百銀元,直接作為存款。
據了解,考試科目是國文與英文,英文還需要面試,錄取之後實習三年,半天課程學習,半天去業務部門實習,課程有銀行學、會計學、英語等,而且可以在各個部門輪流轉,如此一來,期滿後業務都很熟悉,不僅上海銀行重視,外界也給予高度的評價。
就收入而言,上海銀行並非最有優勢,但是其培訓則意味著日後在就業上有很大的加分效果。
據了解,上海銀行新進員工收入24銀元,包三餐及住宿,扣除飯費及強制儲蓄之外,剩下的不過7、8塊,只比上海一般店員高一些,但是三年轉正式後就有50塊,而且這三年可以學習到很多業務知識,也保證衣食無憂。
陳光甫成功的根本,來自對商業模式和商業倫理的深刻理解,陳光甫要求員工以服務為主軸,他曾說:「客戶就是一分錢不辦,只要他來到銀行,就要熱情接待,就要為他服務好。」
(圖說:銀行傳習所第一屆訓練班畢業生)
上海商銀推動上市 揭開榮家近百年面紗
上海商銀一路秉持創辦人陳光甫宗旨,發展商業及提倡儲蓄,幫助工商業資金周轉及民眾儲蓄,一直是國內金融業的模範生,其中,榮家佔了極重要的角色。
1919年,全國麵粉、紡織業實業家榮宗敬(榮鴻慶董事長先父)抓住機會入股上海商銀增資100萬元,一舉從製造業跨足金融業,開啟榮家一家三代銀行家的傳奇。
國共內戰底定,榮家被迫分產,榮鴻慶堂兄榮毅仁留在對岸,最高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上海商銀則隨政府遷台,1965年6月才在台灣復業的上海商銀,資本額143億元,總資產高達3500多億元,龐大的資產,除了每季定期透過會計師公告損益外,並未公開發行,因此,蒙上一層神秘面紗。
直到2014年9月,當時以每股認購價格40元登錄興櫃,之後股價大都維持在30元附近,股票上興櫃至今已超過3年,也因榮家橫跨兩岸三地的背景,讓台灣、中國大陸跟香港等三地的上海銀行,形成一個金融網絡,透過「滬港台」策略聯盟平台,讓上海商銀在兩岸通匯獨占鰲頭。
目前上海商銀在香港共有44家分行、歐美4家分行、中國深圳、上海2家分行、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1 家支行、在台有69家分行、新加坡分行;在新南向國家的布局,目前已有越南、印尼辦事處、泰國曼谷辦事處、柬埔寨金邊辦事處為當地台商提供服務。
(圖說:2011年滬港台三行在台北簽合作備忘錄)
歷經外部經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動
1991年6月是金融史上最重要的一年,財政部正式核准15家新民營銀行設立,舊董事長朱如堂退休,改由榮鴻慶擔任董事長,正式引領上海儲蓄銀行展開另一個里程碑。
然而上海商銀並非一路順利平穩,回想原本放款秉持保守穩健,但因1997年7月起,銀行外部經營環境變化劇烈。
首先,由於泰銖的急遽貶值,引發東南亞金融風暴,迅速波及東北亞國家,隨後蔓延到其他開發中國家,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動盪與經濟成長遲滯;東南亞金融風暴後,企業危機頻傳,以及一些非經濟因素影響,讓資產品質轉差,逾放比率上升,並在2002年4月底達到6.94%的歷史高點,雖然對照同業平均水準還是較低,但是降低逾放比率及放緩放款的拓展仍是上海商銀的目標。
1998年,因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部分高債務的營建業者及不動產開發為主的財團,相繼發生財務艱困;同時企業大舉擴充海外投資,主要是赴大陸投資,「錢進大陸,債留台灣」成為當時社會所關注的焦點。
(圖說:上海商銀辦事處營業室)
1999年9月21日,台灣南投日月潭附近發生芮氏7.3規模強烈地震,造成數千人死傷,房屋嚴重受損或倒塌者近二萬棟;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全球科技股價重挫;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造成三千餘人死亡,影響全球經貿及旅遊活動很深,當年台灣進出口貿易分別衰退23.4%及17.1%,都是歷年來最大減幅,經濟成長率出現罕見的-1.9%。
2002年,台灣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國,2003年爆發美伊戰爭及SARS,對全球金融市場及民間消費造成影響;2004年國際油價及金屬價格飆漲,大陸採取宏觀調控措施,抑制過熱經濟成長,以上國內外事件都讓銀行的營運備感辛苦。
2001年至2003年,第一次金融改革,又稱「二五八金融改革方案」。在二年內將金融機構壞帳比率降到5%以下,銀行資本充足率提高到8%以上。一次金改約花費近新台幣1.4兆元。
同時也通過「金融六法」來使業務鬆綁,容許金融機構跨業經營,有利於創新,亦鼓勵合併,避免危機一再重演,促進金融體系穩定,這一切一切的外在變化,上海商銀都順利克服過關
回顧1915年,上海銀行成立之初,資本額只有10萬銀圓,是當時資本額最小的銀行;後來透過各項創新打造出品牌價值,並且挺過政黨輪替、亞洲金融風暴、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及金融海嘯等衝擊。
(圖說:上海商銀台北市館前路71號總行行址)
從2006年到2015年間,銀行的經營受到經濟金融情勢、政府政策及科技金融等外部經營環境變動的影響,例如信用卡及現金卡的雙卡風暴、美國次級房貸問題所產生的全球金融大海嘯、歐洲主權債信危機、兩岸金融往來的開放,以及金融數位化、網路化及行動化的Bank3.0時代來臨。
目前,第三代同時也是副董事長的榮康信銜命負責推動金融亞洲杯,針對客戶需求,策畫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應用。只是,外界也等著看,他是否能持續端出具吸引力的牛肉,帶領上海商銀跟著數位潮流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