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勘察澎湖大倉媽祖文化園區,「荒蕪一片、雜草叢生⋯⋯。」當初居民配合計畫,土地徵收、遷墓,卻等來一片蕭瑟,未來還可能繼續燒錢。
荒蕪一片,雜草叢生,廢棄工程用具、鋼筋等散見各處,圍籬傾倒、鋼筋鏽蝕裸露,媽祖雕像基座完成多時,迄今已見鋼筋鏽蝕。」這是監察委員劉德勳等人,二○一七年七月實勘造價五億的澎湖大倉媽祖文化園區,描述耗資二.五二億元後停建留下的殘局,近日卻傳出將爭取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三千萬元預算,「活化」這片廢墟。
本刊一○九七期封面故事「為何台灣淪為蚊子館王國?」追查全台閒置公共設施,發現澎湖曾因「兩岸小三通」與「陸客離島自由行不受配額限制」的政策利多,拿到可觀預算大興土木,卻成了「蚊子館大縣」。其中最具爭議案例,莫過於縣府蠻幹又中途喊卡的大倉園區。
停建後「復活」?恐未妥善評估就成案
經追查,此案在公共工程委員會網站已悄悄「復活」,澎湖縣政府擬以「內海地景規畫國際接軌計畫」及「內海國際地景營造計畫」兩項目,申請納入前瞻計畫。
然而,詢問管理單位澎湖縣政府旅遊處,或主管前瞻計畫的國家發展委員會,甚至公告活化進度的工程會,都無法得知計畫內容,僅澎湖縣政府工務處能答出「編三千萬元進行綠化、美化」。
至於已蓋好的神像基座則傾向不拆除,工務處處長蔡淇賢說,「拆除會產生廢棄物,也會衍生運送廢棄物的問題,所以會採融入周邊景觀的方式活化。」但鏽蝕的基座要如何融入當地?蔡淇賢說:「可能找專家辦論壇,討論如何融入。」不免令人疑惑,縣府是否未妥善評估就草率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