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次的罷免投票結果,各方有不同解讀,有說此役讓黃國昌與時代力量「元氣大傷」,也有人說這是黃國昌的「難堪之役」,有人嘲笑當年民進黨堅持加進來的門檻「救了黃國昌」...
黃國昌是個很容易激起不同黨派族群與年齡層愛恨情緒的政治人物,深藍反同反年改的人固然不喜歡他,就連不少曾經與他策略聯盟的民進黨人也等著看他笑話。不過,黃國昌沒有要選總統(至少現在沒有),不需要讓大多數的人喜歡他;他只是個小黨的黨魁,他的所作所為,只需要與兩成,甚至一成的台灣選民對話就好。從這個角度來看,黃國昌當然不是這場罷免案的輸家。
關於這次的罷免投票結果,各方有不同解讀,有說此役讓黃國昌與時代力量「元氣大傷」,也有人說這是黃國昌的「難堪之役」,有人嘲笑當年民進黨堅持加進來的門檻「救了黃國昌」,當然也有人認為在反同、反年改及國民黨基層聯手動員下,也不過開出4萬多票,僅有當年落選李慶華票數的三分之二,實在很漏氣。這些說法都有所本,但卻未俯瞰罷免投票的本質與其背後的政治綢繆,恐怕很難全盤觀照到罷免案的後續影響。
出門投票一定要有成本的,天寒地凍為何不是窩在家裡而是走出來投票?風和日麗為何不是舉家出遊而是排隊等投票?所以投票行為不只是一種單純的好惡選擇,而必須把複雜的投票動機與強度一併計入。罷免投票與一般選舉投票的相異之處在於主張罷免者一定比反對罷免者的動機強烈,主張者恨之欲其死,反對者卻仗著門檻的保護,以及「罷免者憑什麼打擾我生活」的事不關己態度,而導致投票意願低落。
所以,當初時代力量的罷免相對多數決是個極其荒唐的主張,這主張無視定期改選的機制,預設所有公民必須隨時對政治事務表態,其實是無謂地侵擾人民生活。罷免案過關的關鍵永遠在於投票率,其門檻設計理論上不應低於正常選上一席公職的門檻,否則就會有罷免正當性的危機。若以選舉七成投票率來計,罷免門檻至少應該在七成投票率的半數,也就是總選舉人數的三成五,目前二成五的罷免門檻其實已經偏低。
易言之,罷免投票率考驗的不是反對罷免者,而是主張罷免者。這次罷免投票的「異常」在於反對罷免者竟然也以舉辦晚會及名人號召等等方式要支持者出來投反對票,這反而幫主張罷免者動員出支持者。例如,當李遠哲出面號召反罷免時,一定會召喚出反對李遠哲的選民出來支持罷免,反而越幫越忙。
很多人以這次支持罷免與反對罷免者約二比一,前者多出兩萬多票來調侃黃國昌,這明顯誤解了這場罷免投票結果。以反同者與國民黨投注的人力物力,以及輿論對這場罷免關注的熱度,48693罷免票並不特別高....(本文獲《上報UP Media》授權轉載,更多內容連結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