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拍板,決定以雙首長制來退休交棒。他為何做出這個「共治」決定?學者專家們多認為,這是「維穩」模式,但絕對不是最終模式,也未必是最好的模式……。
歷經四年的督導觀察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拍板的接班人,並未選擇「定於一尊」,而宣布劉德音、魏哲家兩人成為平行的雙首長,「共治」台積電。這樣的交棒外界普遍不意外,整個過程看來是按部就班、經過深思熟慮的!
怎麼說?這還要從張忠謀幾番周折的接班脈絡來看。張忠謀啟動的接班布局歷時十二年之久,中間也曾失敗修正。二○○五年起,他啟動接班布局,心目中的接班人選,先後包含過蔡力行,以及蔣尚義、劉德音、魏哲家三人組,直到一七年,才終於確立「共治」模式。歷經如此綿長的十二年才完成交棒,自然是因為其間難題多多。
參與過台灣多家企業轉型變革、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李吉仁便說,張忠謀遇上的難題,現今台灣許多第一代創業者,也都同樣頭痛,「創業者忙於擴張企業的過程,會經歷到全面性的經營難題。」「接班人通常沒有創業者的歷練。」因此,在尋找接班人時,很難找到與自己一樣,擁有完整歷練與全方位視野與高度的對象。「怎麼看接班人都只有八十分、七十五分,找不到滿分。」這種狀況下,當接班益發迫切時,「誰有達到九十五分的潛力,誰就是真命天子。」
這其中還會碰到三個嚴肅問題:一、有多少高階人才可選擇,若不足,該如何建立充足的人才庫;二、如何設計完好的接班制度;三、一旦接班人心有所屬,如何照顧同梯人才的感受,維持團隊陣容不至於流失。而雙首長制遂成為問題尚未解決前,張忠謀心中完成交棒的最佳方案。
「雙首長共治」 不會是永遠的方案
以張忠謀所描述的董事長、總裁共治模式來看,董事長對董事會負責,關照的是shareholder(股東)、看的是企業長遠發展、社會責任,必須是supervisor(監督者);總裁則更趨近執行長,掌理實際營運策略,首重management(管理)。這樣的雙首長共治,是張忠謀權衡於現實環境下的決定,「某種程度,還是取其平衡性。」李吉仁認為。
即使宣布裸退,「未來三、五年,張忠謀對台積電影響力還在,還能有些指導。」劉魏兩人還是隨時可向前老董請益,但張忠謀與所有企業創辦人一樣,最在意的,無非是企業能維持榮耀地向前走,傳承一棒又一棒;如何做到,唯有靠接班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