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人類金融史上最波瀾壯闊、卻又聞不到投機味道的資金浪潮。這股資金大浪的背後主要出資者,是一群謹慎保守的理財族,只想圖個合理安穩的報酬。但這群在金融市場裡看似與世無爭的無害羊群,卻意外成為許多華爾街大鱷眼裡最危險、最具破壞力,而且是金融史上從未見過的變形巨獸。
根據基金研究公司晨星的統計,過去12個月以來(截至今年6月底),淨流入美國ETF的資金高達4,660億美元。同一期間,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則淨流出2,900億美元。ETF這股資金流,咸被視為是道瓊工業指數屢創歷史新高,越過2萬2千點,那斯達克指數翻上6千3百點的最主要多頭資金引擎。
2017年,絕對是ETF歷史上值得一書的里程碑。今年5月,全球ETF總規模突破4兆美元大關,總檔數達6千1百多檔,已經超過了美國股市上市公司總家數(5千5百多家)。
被稱為被動式基金的ETF,基本操作邏輯是「複製指數」,經理人透過建立與指數成分股權重相仿的持股組合,讓基金績效緊貼大盤漲跌。但今天,它正用著愈來愈強大的能量牽動指數、拉扯市場。
潛在風險浮現 周轉率高於一般股票 對賠錢極度敏感
ETF發明人,並創辦全球規模最大的指數基金公司先鋒集團的約翰.柏格(John Bogle)指出,ETF年平均周轉率高達800%以上,換言之,一年轉手了8次以上,而一般的股票年周轉率(指美國股市)也不過100至120%,ETF的高周轉率,使其成交量占美股每日成交值幾近30%水準。「這會產生什麼後果,還沒有人評估過。」
ETF的高周轉率並非美國獨有現象,台灣也是如此。證交所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台股掛牌交易的ETF,2016年周轉率高達766%。大家最為熟知的元大台灣50,周轉率是263%,但是,具2倍槓桿的元大台灣50正二,年周轉率高達3,224%,等於一年被轉手32次以上。而去年,台股普通股也不過62%。
在價格上漲的過程中,高周轉率代表「以量滾量」的漲升格局,好處是沒有龐大的潛在獲利回吐賣壓,但缺點是當指數因為一個意外因素出現回跌時,由於多數持有者的成本都在高檔,將立即面臨停損壓力,再加上ETF的持有者多半都是不願承擔較高風險的謹慎保守理財族,對賠錢極度敏感,於是一場先跑先贏的大逃殺,也就難以避免。
基於此原因,債券新天王岡拉克(Jeffrey Gundlach)直言:「被動投資本身就是一個泡沫,在這股資金推升下,美股估值的泡沫已經形成。」他目前主要投資策略是,作多估值不到美股一半的新興市場ETF,放空已呈泡沫化的標普500指數。
著有《反向操作致富術》(寰宇出版)的美國知名投資研究公司尼德戴維斯創辦人戴維斯(Ned Davis)點出ETF投資人的一個迷思是:當他們買進標普500指數基金,等於一次買進標普500所有股票,不管它們是貴,還是便宜。
買個股,因為有財報數字,可從本益比、股價淨值比等種種指標來衡量股價是貴、還是便宜。但是,買進一檔ETF,由於它是由一籃子個股所組成,個股組成的權重又不一,就很難掌握或追蹤ETF的財務數字。因此,到底買進的ETF,這個價位到底是貴?還是便宜?一般投資人不容易判斷。
恐引發瀑布效應 出清式買賣 將使市場瞬間崩跌加深
「我擔心,如果市場出現顯著下跌,被動式基金投資者可能選擇出清式的賣出,造成『瀑布效應』,瞬間造成市場崩跌加深。」摩根士丹利證券全球外匯策略主管瑞德克(Hans Redeker)報告中描述。
2010年5月6日的美股閃電崩盤,道瓊工業指數瞬間崩跌約9%,即998點,雖然事後查出是有人在期貨市場密集布下假空單搞鬼,但這場歷時36分鐘的閃電崩盤,背後還有一個放大效應的兇手──事後計算,在這短短36分鐘內,來自ETF的電腦自動執行停損交易高達上千次之多。
閃崩時,ETF不但會成為重災區,而且還反過頭來拉扯市場跌下更深的深淵。「每賣出一筆ETF,就同時賣好幾十檔股票甚至上百檔,這跟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與個股投資人不一樣,他們要賣股,得一檔一檔賣。」
糟糕的是,這股被動基金狂潮愈玩愈火。舉例來說,「Fang」這個字最近很紅,它代表臉書(Facebook)、亞馬遜(Amazon)、網飛(Netflix)與谷歌(Google)這四檔漲勢最驚人的股票。今年7月,AdvisorShares公司推出一檔Fang概念的ETF,追蹤的就是當下股價漲最凶,最具話題性的28檔破壞式創新的熱門科技股,除了上述4檔外,還有股價2年來漲了10幾倍的輝達(Nvidia)和股價5年來漲了8倍的Broadcom。華爾街開始警覺,科技股是不是瀕至泡沫化邊緣了。
ETF捲起的資金狂潮,成就了股市多頭榮景。但不要忘了股市的老生常談: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歡欣鼓舞中破滅。這股由ETF資金狂潮推動的股市多頭,會不會也在ETF驚濤駭浪中翻船,是值得投資人放在心坎裡的風險警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