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各國比較》台灣環評、 開發分頭審 釀爭議源頭 不再讓環保署當替死鬼 看美、日、德這樣做

各國比較》台灣環評、 開發分頭審   釀爭議源頭 不再讓環保署當替死鬼  看美、日、德這樣做

2017-08-03 16:39

美國是世界環評立法的先驅,由於二次世界大戰後極力發展經濟,造成環境嚴重破壞,因而出現「用環境保護的價值,來衡量開發行為」的觀念。台灣的《環評法》在立法之初,是以美國的制度為原型,但幾個關鍵作法卻大不相同。

依照我國的《環評法》,「環境影響說明書」是由開發的事業主負責製作,這與美國和德國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製作不同。
 

不怕球員兼裁判 美國由開發許可機關主導,權責相符


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負責環評,可以讓每個政府部門在做出決策前,都能考慮對環境的影響,一旦有環保疑慮,也能權責相符,由開發許可機關面對。台灣擔心主管機關「球員兼裁判」,另由環保署設環評會,卻讓環保署成為主管機關的替死鬼,也無法負擔決策的政治責任。

熟悉美國環評制度的林三加律師表示,美國強調每個部會都要有環保的觀念,而不是像台灣這樣,主管機關與環評分頭進行。他認為,應該要把環評的精神往源頭送,並在規畫時,就加入民眾參與、總體評估,不要把環評放在末端的審查階段,才讓民眾參與,而引發重大爭議。

近年來,同樣是將環評主導權交給事業主的日本,出現批評聲浪,台灣目前修法方向,也以回歸主管機關為目標。

此外,台灣的環境影響評估程序,多半在開發計畫完成後,才開始實行,開發計畫容許調整的空間所剩無幾,出現問題後,往往難以解決。這讓環評淪為末端的審核,開發方必須要大幅修改計畫,或是在拿到開發許可後,環評才做出不允許開發的決議,讓開發方無所適從。

這部分,美國與日本透過初步程序即能篩選,提前辨識計畫方案可能發生的潛在重大影響,即時修正。

 

程序瑕疵如何救?日本在開發許可放行前,仍可否決


台灣環評制度最特別的,就是擁有否決開發案的權限,有可能出現已取得開發許可,卻不予開發的問題。

日本與台灣相同,皆是由事業主來主導整體環境影響評估程序,日本的環評雖沒有否決開發案的權限,卻有另一項功能相近的機制「橫斷條款」。經環評審議後,主務大臣(相當於台灣的目的主管機關)若是認為對環境有重大影響,可以否決開發許可。

與台灣不同的是,日本是在開發許可尚未放行之前,就做出否決的決議。反觀台灣,以中科三期為例,環評遭到撤銷,衍生而出的,卻是開發許可效力的訴訟問題。

再看美國及德國,即使環評過程發現瑕疵,也不會影響到後續開發行為,因為在性質上只是評估及規範,並沒有「過」與「不過」的問題。

 

如何與居民溝通?德國找專業人員、心理醫師進駐


若是以總體項目來做比較,德國的環評制度最有彈性,也看似對開發方最有利;然而,對深具環保意識的德國人來說,他們靠的不是環評法規,而是靠開發方、相關部會及每一位公民的把關。

林三加舉例,德國要做開發案時,會有一整組人員去當地蹲點,具各種專業的人員也會進駐當地,詳細與居民說明開發案的內容及影響,甚至還有心理醫師負責溝通調適。

「開發應該是要建構一個很圓滿的互動網絡,需要充分的溝通。」林三加有感而發地說,「制度固然有需要修正的地方,但如果我們回歸到環評制度的存在意義時,其實本來就是看我們在社會進展過程中,對環境保護的價值內化到什麼程度。」

要做到真正的環保,法律永遠只是最終手段。驅動每個人的環保意識,才能真正決定這個國家的永續未來。

 

環保

▲點圖放大

延伸閱讀
從污染管制升格為預防管理!環境部揭牌設4署1院,兩大難題:四接環評爭議何解?碳費怎麼收?
從污染管制升格為預防管理!環境部揭牌設4署1院,兩大難題:四接環評爭議何解?碳費怎麼收?

2023-08-22

四接蓋不蓋?環團陷路線之爭!詹順貴:台電環評沒有違法
四接蓋不蓋?環團陷路線之爭!詹順貴:台電環評沒有違法

2023-06-29

半導體業落腳橋頭科技園區要再等等!歷經3小時會議,二階環評將補件後再審
半導體業落腳橋頭科技園區要再等等!歷經3小時會議,二階環評將補件後再審

2021-06-28

台泥綠能風機環評 五支改三支仍須補件再審
台泥綠能風機環評 五支改三支仍須補件再審

2020-10-06

全台首例!環評通過,台泥和平廠將幫花蓮燒生活垃圾
全台首例!環評通過,台泥和平廠將幫花蓮燒生活垃圾

20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