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金二○一五年收購台壽後,保費收入、資產規模等綜效開始浮現。而近日開發金則宣布以溢價一七%,收購中壽二五%股權,若一切順利,可望成為台灣第六大金控,似乎也有與中信金較勁的意味。
為閒置資金找出路 中國人壽好體質獲青睞
原本隸屬於和信集團辜家旗下的中壽,二○○三年分家之後,一直由辜濂松次子辜仲瑩主導,不但在○七年購併瑞士商環球瑞泰人壽台灣分公司,○九年又吃下英國保誠人壽台灣主要資產與營運業務。截至今年第一季總資產排名計,中壽為台灣第五大人壽保險公司。
開發金控公開收購中壽一旦成功,將正式跨入「創投/私募股權」、「證券」、「商銀」及「壽險」的四大引擎時代,合併總淨值由新台幣一六五○億元增至二一七九億元,在台灣十六家金控中排名第六,前五名則為國泰、富邦、兆豐、中信、元大。
宣布公開收購中壽隔日,開發金控代理總經理許道義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時表示,開發金控過去是以直接投資作為主要獲利來源,三年前買下萬泰銀行後,一直有意購併壽險,擴大固定收益業務的比重。
另一方面,去年開發工銀減資後,上繳開發金的新台幣二百億元,並沒有退還給股東,也沒有買進庫藏股,等於帳上多了二百億元閒置資金,一直只放定存賺利息;為了提升股東權益,將這些資金轉買中壽持股,對整體股東來說才是負責任的作法。
許道義透露,有鑑於獲利穩定的重要性大於一切,開發金在購併萬泰銀後,去年中確實曾評估購併其他家中小型銀行,譬如安泰銀的可能性,期望能將銀行業務量做大,但終因接觸安泰的最大股東隆力後,覺得不合適而放棄,其後才決定先擴大壽險業務,而中壽當然是最佳人選。
許道義指出,其實內部曾觀察到,壽險業務對於一線金控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獲利來源,「中壽又是體質這麼好的壽險公司(保費收入第六大、資產部位第五大、二○一五與一六年股東權益報酬率都逾一○%),」因此,開發金董事長張家祝在聽取經營團隊意見後向大股東溝通,扮演此次收購居中協調的角色。
至於開發金為何不百分百購併中壽?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所需成本會比公開收購二五%高出三至四倍,另一方面所需時間較長,公開收購二五%預計九月底前就可完成,加上中壽外資持股高達五二%,為降低百分百購併的不確定性,才決定以風險相對較小的方式進行。
針對外界質疑開發金控大股東辜仲瑩,是否藉由這次公開收購中壽而獲利了結(cash out)?
許道義表示,據他了解,辜仲瑩當然知道這麼做會讓外界觀感不佳,因此,他個人與凱基證的中壽持股不會變動。不過,因開發金收購中壽,使中壽原持有的三.七六%開發金股份,也將有三五%在未來編制合併報表時,被視為庫藏股。開發金發言人張立人說,不會影響開發金大股東經營權穩定性。
收購成本相對較低 外資看好中壽復甦力道
美系外資券商分析師指出,對開發金控來說,現階段銀行業務仍太小、證券業務ROE(股東權益報酬率)又很難拉高,若要在台灣金融市場取得一席之地,「擴大壽險業務」已是不得不做的選項,更何況,眼見系出同門的中信金控前幾年連番出手購併,尤其納入台壽保後,綜效逐漸浮現,且台壽保的新契約保費收入、資產規模在母公司的加持下,節節進逼中壽,讓與中壽向來已經有點黏又不太黏的開發金大感威脅,有急起直追的迫切性。
許道義表示,開發金控公開收購中壽二五%若成功,雖然躍升為第一大股東、並可認列中壽獲利,但對中壽來說,仍是財務獨立的上市公司,並不會影響到與其他銀行的業務往來,這對開發金控與中壽雙方股東都是比較好的作法。
摩根大通證券台灣金融產業分析師黃聖翔指出,開發金控納入中壽的消息傳聞許久,這次開發金控透過溢價一七%的方式,公開收購中壽二五%股權,算是符合預期。
另一家美系外資券商分析師則指出,因上半年新台幣匯率大幅升值,致使整體壽險股避險成本大幅攀升,獲利與股價受到影響;但隨著近日新台幣匯率轉趨穩定,甚至有機會走貶,壽險業者的避險成本可望下降,尤其是中壽避險結構(有一三%海外投資部位是不用避險)與其他壽險公司不同,新台幣匯率若轉趨穩定,中壽獲利復甦力道將會是最強。換言之,中壽股價正處於轉折點,開發金控此時進行公開收購的成本相對較低,時間點抓得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