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Bonbons林怡慧 和合夥人鬧翻、遇通路閃退都沒放棄 跳出證券業 她靠網路賣女鞋年收上億

Bonbons林怡慧  和合夥人鬧翻、遇通路閃退都沒放棄 跳出證券業  她靠網路賣女鞋年收上億
不服輸的林怡慧,扛下差點關門大吉的 Bonbons,花七年打造出女鞋王國。

黃家慧

管理

攝影/唐紹航

1071期

2017-06-29 11:07

因為一批內衣貨,原本是一般上班族的林怡慧,一頭栽進批發事業,起頭雖然順利,後續卻飽受波折,意外轉進鞋業,她憑著憨膽,硬是做出成績。

這家女鞋品牌,隱身在商業大樓中。想血拼的女孩們,還得先向管理員換證、搭電梯上樓;但一進門後,別有洞天,超過兩百坪的展示間,兩百多款女鞋任你挑選。知名網路女鞋品牌「Bonbons」的祕密基地,就在這裡。

兩百坪的祕密鞋櫃,規模不輸百貨公司櫃位展出的數量,還有不少星、馬觀光客慕名而來。但是,這裡的營業時間卻只有平常上班日,下午五點關門,每年營業額仍有一千萬元。事實上,Bonbons整體營業額已破一億元,九成的業績,來自網路電商訂單。更厲害的是,這一億元的女鞋王國,全部銷量都只靠一間網路商店就做到。

 

一批剩貨,讓她賣出興趣


這都是品牌所屬公司雅玨國際精品董事長林怡慧,在女鞋市場一片哀號中「衝」出來的。林怡慧的字典裡沒有「退」,她從證券業承銷員後勤半路出家,硬是將差點倒掉的品牌在網路上救起。

「我這人就是憨膽。」商專畢業後,林怡慧在證券業當承銷員後勤。○八年,「朋友的朋友批了三十萬元的日韓系內衣,但對方要嫁到國外,問我要不要接手。」林怡慧毫不猶豫買下那批貨,照對方指點,短短一周出清人生第一批貨,賺了數萬元。

「能賺錢,我就敢嘗試!」憨膽的林怡慧在半個月後,斷然辭掉工作,投入內衣批發,在台北五分埔開店,一度獲「內衣女王」稱號,甚至開出網路品牌。但一○年,她被合夥人踢出團隊,內衣事業告終。

恰好同時,林怡慧遇上中國經營鞋業的第二代,對方剛創Bonbons,看準她網路銷售經驗,邀她入股,貨由對方公司供應,她負責拍照、網拍。沒想到,不到一年,對方表示已燒不少錢,要收掉公司。

 

谷底衝刺,幫momo闢女鞋館


儘管只有三成股權,林怡慧的硬脾氣,寧可自己接下爛攤子,也不允許自己「退」。她硬著頭皮與對方談判:「從現在起,你當快樂股東,我扛。」她接著說:「我現金不夠,先前你供貨的那批兩千雙鞋,歸我,你不能向我催款,我以後會還你!」就這樣,林怡慧一手扛下一家賺不了錢的企業。

兩千雙鞋幫林怡慧撐了兩、三個月營運,但得再找批鞋廠為Bonbons繼續生產,「為了找鞋廠,我吃了不少閉門羹。」林怡慧用笑聲掩蓋當時找不到鞋廠出貨的辛酸。

第一批與林怡慧合作的鞋廠新諾尼執行長王琪斐透露,自家鞋廠接的都是五百雙起跳的大單,Bonbons頂多幾十雙,「但我喜歡認真的人!她每次下單都親自從台北驅車南下,為了和我討論鞋樣,都是中午一直談到晚上。」林怡慧的認真,讓王琪斐決定給機會,也讓Bonbons出現第一批願意供貨的鞋廠。

隨著Bonbons銷售額漸增,合作廠商也從六家慢慢攀升,現有三十家配合。湊齊供應商,還得衝銷量。在集眾女鞋品牌的龍頭電商Yahoo奇摩銷售,一個月僅進帳幾十萬元。林怡慧心想:「與其在Yahoo當車尾,不如去還沒有女鞋品牌的藍海試試!」她找上國內電商平台momo,表示要為對方開「女鞋館」,靠著她親手建立起的供應鏈,林怡慧除了能做自己的品牌,還可以再代理六個男女鞋、六個包包品牌,「不到一個月,我的業績就超過百萬元。」她說。

 

撤出平台,創網站打響品牌


在各大網路平台做起規模的Bonbons,卻在一三年ZALORA時裝購物網「閃退事件」,差點拿不回兩百萬元貨款,成為林怡慧痛下決心退出電商平台的關鍵。

林怡慧領悟「靠人人倒」的道理,當機立斷,決定投錢開發官網。「以前電商抽成二到二成五,我把這些錢拿來做臉書等行銷。」前年底,Bonbons退出所有電商平台,但短短一年半,已累積十萬會員、回購率高達四成。

去年,林怡慧買回合夥人股份,目前資本額一千一百萬元,她占超過七成股份,投入更多心力經營生意。「我們在港澳有不少客人,已在找當地經銷商。」林怡慧不只布局跨海生意,也將腦筋動到「男鞋」,去年成立公司合鞋號,今年推出新品牌AMANSHOES。

一路跌撞的林怡慧,憑著「憨膽」的性格將網路鞋業品牌做大,她笑說直到去年才損益兩平,但「沒什麼好怕」,就算沒錢,還有老公可以養她。林怡慧靠著憨膽,在曲折創業路上,「退」和「衝」之間,她的答案永遠只有一個。

 

Bonbons

儘管展示間藏身在商業大樓,仍有絡繹不絕的愛美女性登門血拼。

 

女鞋悍將的創意鍊金術

Bonbons

 

Bonbons

公司名稱:雅玨國際精品

成立時間:2010 年

董 事 長:林怡慧

年營業額:約 1 億元

由於對中國司法體系的不信任,《逃犯條例》提出之後,來自各方的批評聲浪從來沒停過。香港法律界與民主派認定,這項修法不僅將削弱香港的獨立司法管轄權地位,更將破壞一國兩制基礎,削弱香港所剩不多的自主性。香港美國商會也質疑,若中國能自香港任意引渡嫌犯,香港恐將失去一向受國際信任的法治基礎,以及依法治而存在的國際樞紐地位。

 

這些意見非但沒讓港府卻步,反要求親中「建制派」占多數的立法會加快進度,將法案直接送二讀會審議。此舉直接促成六月九日的百萬人「反送中條例」遊行,但港府態度並未鬆動,仍宣布修法日程不變;上萬名以年輕學生為主的民眾,於是又在十二日二讀會當天包圍立法會,擋下《逃犯條例》二讀。

 

然而,香港警方將這場包圍行動視為「暴動」,發射布袋子彈與催淚瓦斯強力鎮壓,造成多人受傷,事後又以暴動、襲警罪名,前往醫院、校園拘捕示威者。

 

警察對學生開槍,徹底激怒了一向溫和的香港人。即使林鄭月娥宣布「暫緩」修法,也無法冷卻沸騰的民怨,阻止不了這場香港史上最大規模遊行。

 

六月十六日的遊行,不少人是戴著口罩與護目鏡上街,或在看見攝影鏡頭時刻意以文宣遮臉。即使沒有《逃犯條例》,這些害怕遭秋後算帳的市井小民,也早就已經無從分辨,香港還是不是過去那座講究法治、確保自由人權的城市。

 

坐落在香港中文大學、紀念六四事件的「民主女神」銅像,最近被披上寫著「反送中」字樣的黑色圍裙,明確表達了中大學生對《逃犯條例》的反對意見。但曾參與佔中超過一個月、這波包圍立法會行動也衝到第一線的中大研究生Rick,竟然也是戴著口罩在女神銅像前現身。

 

「香港的未來就是我的未來,如果《送中條例》通過,大概連走出來的機會都沒有了。」Rick熱切地解釋參與遊行和包圍立法會的動機,卻又害怕自己成為警方搜捕對象,即使已經遮了半張臉,還是不忘要求攝影記者千萬別拍他的雙眼。

 

儘管懷著強烈恐懼,但對既有生活方式的眷戀,終究還是讓許多香港人挺身向政府表達不同意見。「這次《送中條例》逼人太甚。我們已爭取不到普選,現在(中國)又要拿掉香港的防火牆、剝奪司法獨立,這是香港人不能忍受的。」香港立法會議員區諾軒就認為,害怕失去原有生活方式,是上百萬香港人一改過去「政治冷感」形象,勇敢站出來的主因。

 

港人不認為香港應該「等於」中國。至少,從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起算的五十年內,這件事都不該發生。無論是一九八四年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或基於聯合聲明精神制定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皆明文規定,香港回歸中國之後,得以保持原本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就是所謂的「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

 

 

一國兩制漸崩、喚出危機感

蔣經國、李光耀早看衰情勢

 

但當初抱持類似想法的人,如今看來,顯然過於天真。

 

「一開始我們就知道,『一國兩制』是讓兩邊可以花一點時間,慢慢走在一塊。只是中國走得太近、太快,讓香港人覺得不舒服。」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葉健民認為,香港人近幾年感受到不同於中國的獨特性逐漸流失;《逃犯條例》一旦通過,甚至連「不必活在中國法律下」的底線也會失守,民眾因此將迫切的危機感,化為具體的「反送中」行動。

 

其實,欺騙了許多香港人感情的「一國兩制」,最早是中共用來解決「台灣問題」的策略。一九七九年鄧小平出訪美國時曾表示:「我們尊重台灣的現實……,現行的政策、現在的生活方式可以不變。」一九八一年,中國人大委員長葉劍英發表所謂「葉九條」,其中第三、第四條,更直接點明「台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現行社會、經濟制度、生活方式不變。」

 

對於中共包著糖衣的發言,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一九八二年接受美國《新聞週刊》專訪時回應:「他們最終目的是赤化我們,使我們失去自由。」這些話如今聽來,雖然像是典型的「逢共必反」;對比香港現況,卻又異常貼切。

 

1982年10月,前總統蔣經國在專訪中對於涵蓋「一國兩制」的「葉九條」,
直指「將使我們失去自由」。(圖片翻攝自《中央日報》)

 

不只蔣經國不信一國兩制,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一九九二年也曾預測,中共不想要香港成為政治模範,只想讓香港成為經濟模範,「如果民主和自由市場合而為一,打造出繁榮的香港,就是在挑戰他們(中共)的制度」。

 

李光耀更分析,中國之所以容許香港「五十年不變」,單純只是認為香港具有經濟價值,而不是覺得香港模式值得模仿,「五十年後,你以為中國還會容許香港有別於廣東嗎?」

 

但香港回歸至今,不過近二十二年,為什麼當初說好的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已然搖搖欲墜?

 

改變,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二○○三年,是第一個重要轉捩點。

 

「○三年以前,北京不怎麼插手香港,但SARS後,中央推出自由行、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等政策,雙方開始在經濟上有密切的融合。」葉健民指出,當年北京適時伸出援手,是為香港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卻也讓中港矛盾逐漸浮現,「剛開始,我們都以為經濟是中國要學香港,完全沒想到中國會發展得這麼快,有天會變成他們才是老闆。」

 

○三年以後,香港觀光、零售、服務業,從中國觀光客手中賺進大把人民幣;金融、物流業則紛紛北上,拓展希望無窮的內地市場,經濟上日益倚賴中國。與此同時,已有人憂心「香港社會中國化」現象,亟欲區分中港差異,例如○四年六月,就有三百名專業人士聯名發表宣言,將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源於西方社會的觀念,列為香港核心價值,呼籲市民加以維護。

 

「維護核心價值」,意味香港知識分子對中國並不信任。中國的因應對策,則是運用經濟影響力,扶植對政府友好的「愛國愛港」媒體、封殺反政府媒體,並鼓勵愛國企業家收購傳媒集團股權。「十幾年來,中國在媒體上花了很多心思,除了傳統偏左派的《大公報》、《文匯報》,過去並不親中的媒體如《星島日報》,也向政府靠攏。」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分析。

 

作家董啟章也認為,中國在政治上不容許香港出現反對聲音,因此對輿論控制用力甚深,多數主流紙媒與電子媒體都被「建制派」控制,很難從中看見民意和批判性;民眾只能藉網路媒體與社群網站,獲得不同於官方立場資訊。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每年發表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二○○二年香港新聞自由度還曾居全球第十八位,但過去五年,香港的新聞自由度都只能在全球七十名前後徘徊,今年為第七十三名。

 

中國長期介入媒體經營的結果,就是在香港內部打造出兩個「平行世界」,習慣透過傳統媒體獲取資訊的年長者,和善用新媒體的年輕世代,對社會的看法出現巨大差異。這樣的世代差異陸續體現在「反深廣高鐵」、「反國民教育」等社會運動上,並在一四年「和平佔中」達到高峰。

 

 

雨傘革命導致中國態度轉硬

全面普選訴求,更被視為「追求港獨」

 

「一四年佔中行動,完全是年輕一輩的運動,傳統民主派幾乎沒有角色。民主派覺得要理性、要參加選舉,年輕人才不管這套。」葉健民回憶,這場要求特首與立法會全面直選的佔領行動,不僅無法獲得香港保守人士支持,即使在泛民主陣營內部也無共識。

 

董啟章也指出,佔中行動過後,香港民主社運人士陷入「勇武派」(支持佔領、包圍)與「和理非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的路線之爭,兩派甚至互不相容。

 

儘管一四年這場「雨傘運動」以失敗告終,卻讓中國政府決定對香港採取更強硬的態度。

 

香港資深政治評論家李怡分析,中國共產黨一向把所有要求自主的意見,都看作是對統治正當性的挑戰,依據這個邏輯,符合一國兩制精神的「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都已不符合中共核心利益,「真普選」這類「激進」訴求,更容易讓中共解讀為「追求港獨」,北京因此收緊對香港的控制,並不令人意外。

 

二○一六年,六位泛民主派議員在宣誓就職時更改誓詞或增加口號,就被港府提起訴訟;訴訟期間,特首梁振英還請求中國人大常委會解釋《基本法》公職人員宣誓形式規定,最終六人遭法院裁定喪失議員資格(DQ),「政府取消的不是議員資格,而是人民投票的選擇,這讓香港人難以忍受。」香港立法會議員涂謹申說。

 

除了對反政府意見「零容忍」,中國政府也插手香港內政。今年四月,港府提出《逃犯條例》以後,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中聯辦)主任王志民表示,在維護國家安全上,中央與特區「只有一國之責,沒有兩制之分」,並呼籲解決香港在維護國家安全上存在的缺失和風險。

 

更早在一七年十一月,王志民就約見了三十六位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宣講中共十九大精神」,解讀黨賦予香港的使命與要求,「在香港人眼裡,中聯辦只是北京和香港的聯絡窗口,但中聯辦主任『召見』立法會議員,等於把自己當成省委書記(中國各省第一把交椅)在做。」李怡說。

 

鐵腕之下,港人憂心多年的「香港社會內地化」進度,也從未停頓。根據中國法令,符合依親、團聚等條件的中國公民,可向公安部門申請俗稱「單程證」的港澳通行證前往港、澳定居;香港單程證每天限額一百五十人,九七年回歸至今,約有一百萬中國人取得香港居留許可,但同一時期香港人口僅成長九十萬,其中還有二十萬來自外籍移工,「內地移民」比率明顯提高。

 

而中國三月間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被質疑可能模糊一國兩制界線、讓香港被內地同化。區諾軒就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推動學校只以普通話教學的「國民教育」,都說明了北京意圖消滅香港獨特性,使香港變成一個「普通中國城市」。

 

正因為自由空間早已受到壓縮,香港社會對《逃犯條例》反彈才會如此強烈,且共識度遠勝過去任何一場社會運動,「如果一四年雨傘運動是以分化告終,一九年反送中就是以團結開始。」董啟章說。

 

 

人人自危,退一步將無死所

中國境外逮人已有先例,入境香港恐遭殃

 

成名分析,和平佔中提出的「真普選」民主訴求,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理想;但《逃犯條例》修正通過後,可能剝奪所有香港人既有的人身自由,「一個是想爭取原本沒有的權利,一個是原本擁有的東西快被搶走了,當然是後者的切身感受比較強烈。」

 

感受強烈的,不只有香港人。

 

「我,包括我的家人,都不能再去香港轉機。」台灣資深媒體人楊憲宏表示,即使《逃犯條例》暫緩修法,他依舊秉持著「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原則,拒絕踏入香港管轄範圍。

 

他舉例,銅鑼灣書店股東之一桂民海,一五年就是在泰國被綁,可見中國已有藉引渡協議從外國擄人的先例;香港如通過《逃犯條例》,任何被中共認定犯罪的對象,都可能透過港府移送,「這其實就是實質戒嚴,剝奪言論自由」。

 

網路脫口秀《博恩夜夜秀》主持人博恩,則在主題為「今日香港」的節目現場,以詼諧口吻說:「我的蜜月旅行已經改機票了,多花了兩萬六,超級不爽的!」以幽默方式道出台灣人對《逃犯條例》與中國司法體系的恐懼。

 

「這是所有香港人的存亡關頭。面對《送中條例》,我們退一步即無死所。」高齡八十三歲的李怡,語氣斬釘截鐵。

 

長者都已如此激動,年輕人當然更加熱血沸騰,其中也包括許多還未成年的中學生。

 

在金鐘政府總部附近高呼「香港加油」的中五生(相當於台灣高二)Felix,參與反送中運動的心路歷程,簡直就是台灣太陽花學運主題曲《島嶼天光》的翻版。

 

他六月十二日決定罷課,包圍立法會,卻遭父母大力反對;但他明確對父母解釋,自己無法看著香港斷送在支持《逃犯條例》的政客手中,「如果我沒走出去,是對不起香港。你們可以不支持我,但至少要尊重我,這是香港的核心價值。」

 

「年輕人總覺得我們這一輩太和平了,想用他們自己的方法試試看。」涂謹申指出,不同世代對「反送中運動」形式的想像仍有很大差異,但因為已經沒有退路,所有人開始學習尊重目標一致、但意見不同的夥伴,沒有人試圖擔任發號施令的領袖,「他們會說:『你在立法會裡理性發言很讚,但也請你理解我們在門外做我們覺得對的事。』」

 

 

有人抵抗修法、也有人無所謂

爭民主自由,從來不是「一蹴可幾」

 

當然,還是有香港居民不買單「反送中」訴求。

 

三十六歲、在香港待了六年的金融業中階主管Maggie,因為六一二的包圍立法會行動,被迫在家工作,她毫不掩飾對示威行動的不認同:「要先有好的生活,然後才是自由民主。也不是有了自由民主,所有問題就會自動解決。」她說。

 

出生在中國的她認為,隨著內地經濟發展、香港優勢漸失,「自由」就成了香港人僅存的優越感來源,「至於民主,香港從來就沒有;在這種反中情緒高漲的環境下,更不可能爭取到,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但在這次事件中被「啟蒙」的香港人,也不在少數。

 

六月十二日,足球作家施建章發表了一篇名為「作為七○後,我深切向青年道歉」的長文,在社群網站引發回響。

 

文中提到:「我們在殖民地一代長大,老是回顧當年的美好,遇到大事,只是一句『我不懂政治』,讓你們這十年受盡白眼。我們透支了你們一代的資源、守不住法治。今天,我們一起同行,就算輸了,我們也與你們一樣,不會認命。」

 

「七○年以前出生的人,可能包袱較多,只想顧好生活,要不就是覺得努力也不能改變什麼。」走進中大校園咖啡座、脫下口罩的Rick認為,香港年輕人對物質的期望下降,自然會將重心轉往理想與價值,「我們就是nothing to lose(沒什麼好失去),為什麼不出來替自己的家做點事?」

 

不過,並不是所有年長的香港人,都只重視眼前生活。

 

「我是退休公務員,十幾年前就把兩個女兒送到澳大利亞讀書,現在她們都很感謝我。我知道很多人沒能力出國,只能留在香港生活,所以我必須為下一代站出來。」六月十六日遊行起步前,六十五歲的周先生忙著將「學生不是暴徒」的文宣繫在後背包,並用濃重粵語口音說,「這條惡法沒擋住,香港就完了。我還可以去澳大利亞找我女兒,其他人呢?」

 

兩場遊行,確實「暫時」擋住了《逃犯條例》。林鄭月娥在六月十六日當晚為了「政府工作不足」向香港市民道歉,並重申暫緩修法沒有時間表。外界研判,《逃犯條例》極可能與○三年的《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一樣,遭無限期擱置,並有可能在明年六月立法會換屆後自動失效。

 

但對於這樣的結果,參與者仍不滿意。區諾軒就說:「『暫緩』,只是緩兵之計,我們不會接受。要真正解決社會問題,就只有撤回條例一途。」

 

李怡更悲觀認為,任何期待香港能對抗中國的想法,都太不切實際,因為中港實力太過懸殊。香港想維持既有生活與一國兩制,只能寄望國際聲援,「台灣情況和香港不一樣,你們至少和中國隔了海峽,又有美國幫忙。」他無奈地說。

 

談起「反送中」,曾於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任內,在香港生活七年的作家平路,拿起白紙黑筆,寫下「悲愴」兩字。

 

「這次事件讓我感受到很大的悲愴感。」在她眼中,中國和香港,兩個地方都擁有它們幾乎是「命定」的文化結構與生活方式。「香港擁有英國殖民的身世,與中國內地使用的溝通方式、做事方法都相差甚遠,彼此之間很難擁有『信任』。」

 

她認為,這次香港市民動員兩百萬人,已經竭盡全力,「現在只能寄望北京要有智慧,要了解到,北京的邏輯與香港不一樣,更要知道,香港不應該變成中國南方一個黯淡的普通城市,香港人的法治素養、專業以及堅毅,都能幫助中國變成世界舞台上值得尊敬的參與者。」

 

勤勉堅毅的香港人,能把平凡漁村,化身為國際金融樞紐,一百多年來,卻始終無法親手掌握命運。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或許是香港這親近友人,給台灣最珍貴的啟示。

 


 

擁有英國殖民身世的香港,很難真正與中國政府相互信任。(圖片來源/達志)

 

延伸閱讀
實踐綠色電商!PChome網路家庭響應323世界關燈日、林口A7智慧物流園區天天關燈節電愛地球
實踐綠色電商!PChome網路家庭響應323世界關燈日、林口A7智慧物流園區天天關燈節電愛地球

2024-03-22

統一集團7.8億投資Yahoo台灣!布局電商網購再出招,先認購可轉債、下一步會合作什麼?
統一集團7.8億投資Yahoo台灣!布局電商網購再出招,先認購可轉債、下一步會合作什麼?

2024-02-02

東笙實業以數據驅動品牌價值    NewStep整合線上線下女鞋通路
東笙實業以數據驅動品牌價值 NewStep整合線上線下女鞋通路

2022-10-12

市值曾達772億!女鞋品牌「達芙妮」慘虧 3年關逾3千家店
市值曾達772億!女鞋品牌「達芙妮」慘虧 3年關逾3千家店

2018-09-02

Nine West月底撤台 恐衝擊百貨週年慶女鞋業績2成
Nine West月底撤台 恐衝擊百貨週年慶女鞋業績2成

2018-08-10

Bonbons林怡慧  和合夥人鬧翻、遇通路閃退都沒放棄 跳出證券業  她靠網路賣女鞋年收上億
Bonbons林怡慧 和合夥人鬧翻、遇通路閃退都沒放棄 跳出證券業 她靠網路賣女鞋年收上億

201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