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中國掀起最狂購併潮, 台灣與世界如何接招? 2017兩岸三地1000大

中國掀起最狂購併潮, 台灣與世界如何接招? 2017兩岸三地1000大
上海車展直擊! 從備受嘲笑的設計到跨國購併典範,吉利汽車放手給原經營團隊, 堅持做品牌,催生出新品牌,也讓吉利、VOLVO 品牌都有長足進步。

周岐原

焦點新聞

攝影/陳弘岱

1063期

2017-05-04 09:58

為何中國經濟放慢腳步,企業購併海外資產越多?當中國全力投入半導體產業,未來兩岸主戰場將在何處?今年兩岸三地1000大企業調查報導,帶你深入了解中資購併的戰略地圖。

兩年一度的上海車展,再度讓上海周邊大塞車,平常半小時的車程,開幕第一天,《今周刊》採訪團隊花了超過一個小時才抵達。當進入中國國家會展中心,穿過各大汽車品牌,其中一個展場,人潮明顯多過其他品牌,讓我們決定一探究竟。

眼前的這個品牌名叫領克(Lynk & Co),是中國吉利汽車(以下簡稱吉利)與瑞典富豪汽車(以下簡稱VOLVO)合資成立的新品牌,車款設計標榜動感、年輕,走中價位路線;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參觀群眾對我們說出的一句話:「我就是專程來看吉利的。這幾年,他們的車進步太多了,我相信這個新品牌(領克),也能幹得不錯!」

 

第一槍:金融海嘯後大手筆「汽車瘋子」吉利,大膽吃下VOLVO


但在七年前,全世界看待吉利,無疑是另一種觀感。

 

二○一○年三月底,吉利董事長李書福經過兩年漫長談判,終於敲定以十八億美元購併VOLVO品牌,成為金融海嘯後、中國企業購併海外企業的第一槍。在此之前,《今周刊》曾獨家專訪李書福,當時他坦言,吉利為了轉型中、高端品牌,動用大量資本支出,負債超過一百億人民幣、財務壓力很大。此外,吉利的設計混雜各品牌特點,風格「醜到家」,也一直是中國國產車中的笑柄。

李書福卻絲毫不改「汽車瘋子」的性格,他認真解釋自家的模仿風格:「全球哪款車有五個輪子?我們把各國汽車優點集中起來,就形成吉利!」他信心滿滿地對本刊強調:「本來就一無所有,有什麼好怕的!放心,我一定會成功!」

 

他做到了。

一六年,吉利、VOLVO兩大品牌雙雙繳出傲人成績:吉利的稅後淨利成長超過四八.四%,VOLVO的全球銷量也創歷史新高。當銷售帶動獲利,吉利股價大幅上揚,今年初,吉利已正式取代老牌貿易服務商利豐,成為恒生指數唯一的汽車類成分股!而在本次《今周刊》第十四屆「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調查中,吉利的市值在一年之間成長近一六七%,排名也從前次的三九七名,一舉躍升到一三七名。

從毫不掩飾的山寨本色產品策略,到成功整合北歐車廠、完美扭轉品牌形象,如今的李書福,儼然是中國企業家們的偶像。海外購併,也成為中國企業在過去一年最鮮明的主旋律。

 

新顯學:陸企大掃貨 十三五點火,一年購併金額翻倍


回到一○年,李書福擊發中資海外購併第一枚震撼彈的那一年,據《彭博》統計,當年度整體中國企業對外購併金額約為五四七億美元。相似的金額維持三年之後,一四年起,海外購併金額逐漸升高,至一五年突破千億美元;而在一六年,更以驚濤捲起千堆雪之勢,狂妄地在一年之間出現倍數增長,達到二四五○億美元以上(約新台幣七.六兆元)。管理諮詢機構麥肯錫統計,一六年中國企業的海外購併金額,已是外商在中國購併額的六倍。

中國企業日益盛行海外購併,成了這兩年橫掃全球的一股大浪;好比中國大媽觀光客旅遊時「暴買」,每位中國大老闆也都熱切關心,今年自己該去哪個國家,搶標什麼物美價廉的資產?今年本刊進行「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調查報導,我們試著拆解這股資金潮的後續力度與輻射範圍。

計畫經濟,仍是這股中資巨浪能漫淹全球的根本底蘊。海外購併金額暴增的一六年,正是中國「十三五」規畫上路的第一年,與此前各個五年計畫截然不同,十三五的內涵中,先是認清「中國經濟成長速度減緩」的現實;此外,則是力圖將中國從「生產大國」改造為「製造大國」,兩者的差別,在於「製造大國」需要更高端的品牌與技術。

「經濟減速」與「高端製造」,對中國企業來說,像是啟動「大航海時代」的巨大推力:國內經濟減速,逼得企業必須拓展海外市場尋找新動能,攤開數據,中國的海外購併金額與經濟成長率,的確呈現近乎完美的反向關係。而高端製造的政策引導,也讓企業必須放眼四海,尋找具有戰略意義的品牌與技術。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劉孟俊指出,相較於二○○○年後,中國國企因為肩負戰略任務,主要購併能源、糧食等原物料資產;近年來,越來越多民營企業到歐美,只為購併知名品牌,吉利汽車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資

▲點圖放大

 

再進化:鎖定高科技 美的併機器人巨頭,騰訊入主特斯拉


資深產業專家杜紫宸則直言,近五年來,隨著中國政策主張「走出去」,中國企業購併風格再次轉變,他們對高科技、掌握先進技術的企業,興趣格外濃厚,「所以他們(美的集團)在歐洲成功購併了庫卡(Kuka),這是世界頂級的工業機器人廠;最近的例子,則是騰訊取得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五%股權。」

要品牌、要技術,中國企業的海外購併地區,也有別於早期著重亞洲市場,去年拿下的企業與資產,以歐洲、北美為主,其中,在歐洲的購併成果又遠比北美豐碩。「如果中國無法打敗歐洲,就會買下歐洲。」《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蓋伯(John Gapper)形容。

杜紫宸指出,這是因為美國對中國資本頗有疑慮,只要有可能破壞市場競爭機制,資金來源和股權不夠透明,或取得技術危害國家安全,負責審查的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就有權主動介入調查。

例如紫光集團購併美光科技(Micron)、威騰(Western Digital)等許多案件,就在這道程序下戛然而止。杜紫宸分析,在歐洲,並沒有類似的購併審查機關,而且德國與中國的產業結構非常互補,因此中國企業在歐洲的購併數量,顯著高於北美。

除了政策推動之外,資本市場的天時地利,也是中國企業吞食天地的重要背景。「受金融海嘯衝擊,各國企業願意談判的價位,普遍降低。」劉孟俊分析,中國企業在金融海嘯後積極開拓市場,當海外企業價錢又變便宜,自然有更高意願出手購併。杜紫宸則表示,「中國股市的超高本益比,讓企業可以更容易籌得豐沛資金,到海外去購併,這是獨一無二的優勢。」

政策支持及資本市場等優勢,讓中國企業得以在全球瘋狂「掃貨」。但不可否認,當多數公司尋求機會壯大自身,也有特定公司因為過於張揚,多次購併得手後,反令自己陷入爭議。「同樣是海外購併,歐、美企業出手,成功率約九成,中資的成功率卻不到七成,」劉孟俊直言:「(中資)經驗不足、手法粗糙,作風太高調了,很多國家真的會怕!」

經營海南航空起家的海航集團,就是近期爭議核心。論中資海外購併,海航集團是當之無愧的主角;雖然海航集團未整體上市,無法從本次調查了解營運規模,但《金融時報》比對數據發現,自一五年以來,神祕的海航集團,海外購併金額竟達四百億美元(約一.二兆元新台幣)!
 

中資

▲點圖放大

 

引爭議:資金來源不明 《富比世》、 德意志銀行,成海航獵物


紐約地標華爾道夫酒店成為中資安邦保險所有,引發資金來源爭議。(圖片/達志)

 

中資


不僅出手驚人,海航集團選擇的對象更是多元,從知名商業雜誌《富比世》(Forbes),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希爾頓酒店(Hilton Worldwide)到礦業巨擘嘉能可(Glencore)儲油部門,購併目標無所不包,也難怪《華爾街日報》等中外媒體,近來紛紛質疑其資金來源,以及背後真正的購併動機。

 

除了外國政府作梗,人民幣匯率貶值以來,中國政府收緊對資金進出的管制,也給購併案造成重重阻礙,甚至讓交易破局。

四月十七日,國內軟體服務商精誠資訊公告,受「當地外匯政策原因」影響,公司解除原訂賣出轉投資四方精創股權的協議,二十五.五億元新台幣處分利益,也暫時無法落袋,可見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匯率波動將繼續影響中資海外購併的腳步,甚至牽動台商處分轉投資的交易。

 

台資

▲點圖放大

 

繞彎路:政治因素下的出路 台企出售子公司股權,與中資結盟


整體來說,這一股中國企業海外購併狂潮的主導力量在政策,儘管會受到資本市場、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影響,但對外購併的趨勢應不致徹底逆轉。在科技業與金融業仍具技術優勢的台灣,自然也在這波中資巨浪的輻射範圍之內。不同的是,受到政黨輪替後、兩岸局勢丕變影響,中資購併台商的模式,正在變形。

「沒辦法,現在(中資購併台商)案子幾乎都不會准,只能『變通一下』!」一位嫻熟兩岸購併運作實務的律師苦笑。他所說的「變通一下」,是指台商由出售母公司股權,改為出售子公司,藉此達到與中資結盟的目的。雖然過程較複雜,但通過審查的機會相對較高。

查閱公開資訊可得知,從國泰金控、聯發科、南茂到美律,至少有四家知名上市公司,近年都曾出售子公司股權予中資。以聯發科為例,就出售傑發科技全數股權,給中國最大電子地圖商北京四維圖新。蟬聯國內金融業市值第一的國泰金控則在一五年時,透過現金增資,讓中國互聯網金融龍頭螞蟻金服取得大陸國泰產險五一%股權。

南茂與美律兩件交易,過程也頗為曲折。回顧歷史,去年中國連接器龍頭立訊精密,原要投資三十七.八億元新台幣、以私募入股美律,但投審會以本案屬實質購併為由,駁回申請。隨後雙方改弦易轍,立訊轉而投資美律的蘇州子公司、取得五一%股權;到了今年,美律又處分廣東惠州、上海市兩家子公司股權,同樣由立訊取得五一%主導地位。至此,美律與立訊顯然緊密結盟。

南茂的交易過程與美律相似,一五年底,公司與紫光集團協議策略聯盟,後者原將投資一一九億元新台幣、取得南茂二五%股權,但被投審會打回票。入股案終止後,南茂隨即公告、處分子公司五五%股權,交易對象正是紫光集團。

從國泰金控、美律到南茂,都選擇讓出中國子公司的主導權,在政府態度改變以前,恐怕有更多企業採用這種權宜之計,換取結盟當地業者的機會。

當中國重點投資全球高科技公司、同時獎勵發展國內半導體產業,包括紫光集團在內,中資侵蝕、挑戰台商原來的市場,已成無可避免的事實。

而從中國科技產業的布局進程來看,兩岸之間接下來最劇烈的交鋒戰場,就在封測產業。

 

主戰場:封測業投資效益高 中國拚半導體,打造陸版台積電


北美半導體產業協會統計,至二○年時,中國將有多達二十六座晶圓廠先後完工,這就是封測產業在中國飛速成長的最大原因。

數據顯示,去年全球專業封測廠中,市占率前三名依舊是日月光、艾克爾(Amkor)與矽品,但中國廠商來勢洶洶:完成購併新加坡業者星科金朋的江蘇長電(以下簡稱長電)、購併美商FCI的天水華天,以及吃下超微兩座封測廠、去年一度傳出有意購併艾克爾的通富微電等三家公司,未來都是台商的強勁對手。

例如,天水華天、通富微電營收成長迅速,通富微電全年營收甚至大增九成;儘管市占率與力成有一段差距,但天水華天市值已逼近力成,相信明年一千大榜單,有可能看到更多中國封測廠上榜。

「中國發展半導體,封測是不可缺少的一環。」一位要求匿名的半導體廠高層分析,半導體製程分為IC設計、晶圓代工與封測等三段,中國的策略雖是三管齊下、積極發展自有技術,但就成本而言,IC設計主要是人力成本、開銷不多,晶圓代工的資本開支最大,「相較之下,投資在封測廠,效益比晶圓代工高得多。」

當中國有了海思、展訊等知名IC設計公司,在晶圓代工領域暫時無法追上台積電,將資源挹注在封測廠,無疑是將本求利的選項。

在中國封測領頭羊長電身上,內部整合早已悄悄展開。長電購併星科金朋後,正式成為全球第四大封測廠,去年又與中芯國際進一步結盟,後者成為長電最大股東。

近來還有傳言指出,改造長電的董事長王新潮可能退休,由中芯國際營運長趙海軍接任,「如果傳聞成真,就表示中國有意結合兩家晶圓代工、封測大廠,打造『類似台積電』的經營模式。」這位半導體高層說。

透過購併,中國資本正化身為全球優質品牌。「因此,我們看待中資來台的思惟、標準,必須大幅調整、變得更有彈性,」劉孟俊舉例:「假設有一天,VOLVO宣布購併某一家台商,身為中資百分百持股的汽車品牌,主管機關究竟該不該允許這件購併?這是台灣必須提前思索的嚴肅課題。」

受到中國政府加強資本外流管控政策的影響,根據「購併市場資訊 (Merger Market)」日前發布的「中港第一季度購併趨勢報告」,今年第一季,中資企業對外購併總額僅有二五五億美元,較去年第一季減少三分之二。


十年內,中國將出現一家半導體巨人的審慎預期,讓日月光、 矽品最後化敵為友,共組聯盟。(攝影/陳永錚)
 

台灣看待中資
當陸企購併的手法與對象日益多元,台灣看待中資的法律限制與思考必須更具彈性。(攝影/陳弘岱)

 

大課題:當陸企轉型變身 面對中資來台,主管機關應更有彈性


但在報告揭露後,包括復星集團、萬科等海外購併A咖紛紛對外表示,即使管控趨嚴,大型業者對海外購併的態度仍然飢渴,不排除會利用未受控管的海外資產直接出手。

更重要的是,經過前兩年的購併狂潮之後,中資企業朝價值鏈上游發展的轉型變身,才正要開始。就像在熱鬧的上海車展場內,當地媒體對吉利推出的領克01車款是這樣評價的:
有點像保時捷、有點像起亞,但,也有一些自己的個性。
 

吸納海外品牌與技術資源後,中資企業即將展現的新模樣,台灣與世界準備好了嗎?

 

陸廠

▲點圖放大

延伸閱讀
神盾插旗日本市場!5.25億元併購索尼IP供應商
神盾插旗日本市場!5.25億元併購索尼IP供應商

2024-03-29

馬雲第二?中國「併購天王」失蹤1年「被裸退」⋯滴滴、快的打車合併案都跟他有關!
馬雲第二?中國「併購天王」失蹤1年「被裸退」⋯滴滴、快的打車合併案都跟他有關!

2024-02-03

生技股王保瑞進軍美國,砸66億併購百年藥廠Upsher-Smith、躍全美最大口服固體製劑廠之一
生技股王保瑞進軍美國,砸66億併購百年藥廠Upsher-Smith、躍全美最大口服固體製劑廠之一

2024-01-16

神盾砸47億併購乾瞻科技!股價飆漲停創29個月新高…從IP到IC一手包辦,看好哪些併購效益?
神盾砸47億併購乾瞻科技!股價飆漲停創29個月新高…從IP到IC一手包辦,看好哪些併購效益?

2024-01-16

全球併購交易急凍、創10年新低!杜英宗樂觀展望2024年:台灣將靠這點贏得國際目光
全球併購交易急凍、創10年新低!杜英宗樂觀展望2024年:台灣將靠這點贏得國際目光

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