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設立上百億元「禁毒基金」,協助毒犯戒癮、重返社會,成功讓吸毒人數大幅下降,台灣司改會議也建議設置「毒品防制基金」,透過衛福、民間系統協助,盼解決頭痛的吸毒問題。
毒品犯罪案件不減反增,讓外界開始反思,「監禁吸毒者」是否為有效的矯正方式?
一方面,超收、處於塞爆狀態的監所內,毒品犯占近半比率,衍生床位不足、戒護和教化管理困難等問題。另一方面,採傳統刑事機構矯正模式,毒品施用人數及再犯率仍降不下來,甚至可能讓原本只認識一個藥頭的毒犯,在獄中認識十個藥頭,此機制顯有檢討空間。
面對此問題,司改國是會議分組會議日前做出結論,建議設置「毒品防制基金」,投注更多資源,落實施用毒品者的「多元處遇」。何謂多元處遇?就是從前期預防,到事後協助戒毒者重返社會,投注更多元的協助方式。近年來香港吸毒人數持續降低,其措施就可作為借鏡。
香港成功經驗:設基金補助醫療、職訓
香港政府一九九六年以三.五億港幣(約十三.六五億台幣)成立禁毒基金,資助以社區為主導的禁毒計畫。一○年香港政府又注資三十億港幣(約一一七億台幣),提供醫院、社區、社福團體申請,推動反毒、戒毒和康復治療。
全區動員加上經費充足,成功讓香港吸毒人數持續減少,官方呈報吸毒人數從一○年的一萬二五三八人,降至一六年的八○七七人。
一五年起,香港保安局禁毒處另提出《香港戒毒治療和康復服務三年計畫》,針對不同背景吸毒者,提供不同教育及職業訓練,幫助戒毒者有一技在身;部分個案腦功能因吸毒受損,另由治療師提供生活自理訓練,讓戒毒者順利銜接就業、就學,重返正常生活。
回頭看台灣,若要由衛生福利體系承接處理吸毒者,人力和資源是否足夠,將是首先面臨的問題。
轉頭看台灣困境:人力、資源、預算都不夠
台北少觀所副所長許國賢曾擔任法務部矯正署矯正醫療組科長,他指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對於吸毒行為,隱含「醫療先於司法」的概念,但民眾仍恐懼吸毒者造成的社會治安問題,因此希望對吸毒者採取隔離、監禁,一般人比較能接受。
許國賢更點出由衛福部接手的最大困境:「衛福部沒有治療吸毒的良方,且跟監禁相比,醫療模式的成本高很多。」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坦言,戒癮的醫療資源、人力、預算都不夠。「藥癮、酒癮病人不在健保給付範圍,沒有醫療資源可協助,只能編公務預算補助。」比如美沙冬替代療法(由醫院提供,替代海洛因的管制藥品),衛福部每年補助八千名戒毒者六成醫療費用,金額約一億元,已相當緊繃。
「這些戒毒者到醫院接受治療時,是提供衛教、心理諮商、職業轉介最好的時機,但目前沒人、也沒資源這樣做。」諶立中嘆了口氣說。
諶立中表示,目前國內有成癮治療學會、國家衛生研究院等少數單位在辦理成癮戒治專門訓練,也有上百名治療人力,無奈資源不足。「我們每年擠出三千萬預算,補助K他命等非海洛因成癮者,但一年最多只能幫到一千人!相較於一年近六萬名吸毒者,能做的實在有限。」
不只衛福部,矯正機構要處理藥癮戒治問題也相當缺人力。為落實藥癮戒治處遇,法務部矯正署臨床心理師及社會工作員編制員額為一百六十一名,但一七年預算員額僅有八十一名,人力缺口相當大。
看來,無論由矯正機關或衛福機構主責毒癮戒治,資源、人力不足是共通問題。成立毒品防制基金,進而補足人力及資源,是一個可能的解決方向。事實上,在一五年五月、毛治國擔任行政院長時,就曾有過設置基金的相關討論,但因涉及經費來源、基金規模、運作管理及修法等事宜,未竟全功。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日前初審通過《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修正草案,終於讓「毒品專責基金」再現曙光。草案中訂定,基金來源包括政府預算、違反毒品防制條例罰鍰等六項,但朝野協商時刪除「緩起訴處分金三○%」的財源,改以附帶決議要求行政院「撥足預算」,未來基金能否足額到位,尚待檢視。
行政院長林全四月中旬曾邀法務部、衛福部、教育部、內政部等部會共商,並要求各部會回去「做功課」。幕僚透露,將在五月十一日行政院會中提出相關規畫,會後林全也將開記者會說明整體反毒計畫。屆時最關鍵的經費來源是否有解,各部會能否具體提出緝毒與防範戰略,值得觀察。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