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美貿易關係越來越緊張,台灣央行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在外匯市場「為所欲為」,匯率環境會逐漸正常化,沒有做好避險的台灣企業,恐怕還是會嘗到匯損苦果。
令人好奇的是,新台幣匯率變動何以如此劇烈?而匯率變動是國際貿易、跨國投資的常見風險,為何台灣企業從大立光到中華郵政,卻也全都措手不及?
兩個問題答案都一樣:新台幣匯率長期扭曲的惡果。
攤開國際清算銀行(BIS)以六十一國匯率及物價做平衡計算的「實質有效匯率」,若以二○○○年為基期,新台幣的匯率變動幅度的確穩定,先是一路穩定向下,○八年金融海嘯以後,則是幾乎波瀾不興、穩定偏低。問題是,在這段期間,台灣年年出現經常帳順差,而經常帳順差正是貨幣升值的主要原因。
台幣長期遭壓抑 該升未升 被美列入觀察名單
換句話說,新台幣不但不該貶值,反而具有合情合理的升值條件。
二○一六年,白宮因受不了國會壓力,美國財政部在匯率操縱報告中,採用新的計算標準,包括對美貿易順差逾兩百億美元、經常帳順差占該國GDP(國內生產毛額)三%以上、持續單邊干預匯市(淨買外匯金額超過該國GDP的二%)等。三項標準若完全符合,就是「匯率操縱國」,若是「達標」兩項,則會被列為「觀察名單」。
去年五月,台灣與中、德、日、韓,被美列入匯率操縱「觀察名單」,五國的共通點都是「經常帳順差超出GDP三%」。至於所觸犯的第二項標準,其他四個人口超過五千萬、經濟量體較大的國家,都是「對美順差逾兩百億美元」,只有台灣,是唯一被點名「持續干預匯市」的國家。
也就是,台灣過去十幾年奇蹟般的穩定匯率,看在美國財政部的眼裡,正是「單方面持續干預外匯市場」的結果。屋漏偏逢連夜雨,標榜「美國優先」的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在中美貿易摩擦升溫後,匯率問題也備受重視,央行要避免惹毛川普,就是減少干預。
今年四月十五日,美國公布的匯率操縱報告中,台灣雖仍名列觀察名單,但去年被貼上的「干預外匯市場」標籤,這一回則被撕去。「央行一放手,匯率瞬間就從長期扭曲的環境『正常化』,也才會有如此劇烈的升值。」一位金融業者表示。
央行撤去保護傘 上市櫃企業匯損千億
另方面,新台幣被長期壓抑,對外銷公司來說也像是一個保護傘。而現在,新台幣一夕間無法像過去十幾年般被干預,保護傘也瞬間消失,這正是業者「頓失所依」的原因。
按照金管會的資料,台灣上市櫃公司在二○一五年的匯兌利益是新台幣一五七四億元,也就是,台灣公司光是因為央行的保護傘,就能從中取得超過千億元的收入。而一但保護傘消失,一六年新台幣開始升值,上市櫃公司去年全年就出現匯損一三四四億元。
「央行牌保護傘」讓上市公司不用擔心國際貿易最基本的匯率風險。大多數公司如大立光,都是採用「自然避險」法。所謂自然避險,就是透過持有不同的貨幣分散風險,省去了匯率避險的成本。
這種既便宜又方便的外匯避險法,在新台幣匯率被人為壓抑時,不但有用、還能賺錢。但是當央行不再「呵護」出口廠商,新台幣短時間內轉為正常化時,台灣企業可說是長年來第一次直接面對匯率變動,自然避險不再生效,哀鴻遍野不在話下。
這並不能怪台灣上市公司,因為在央行照顧下,台灣匯率環境避險根本多此一舉,難怪才有銀行主管說台灣「企業根本被寵壞了」。
然而,隨著中美貿易關係越來越緊張,台灣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在外匯市場「為所欲為」。同時,彭淮南的任期將在明年二月結束,國內一名長期觀察匯率的學者指出,這次央行讓新台幣匯率正常化,就是因為彭淮南不想在任期結束前被指「干預匯率」。
今年四月,台灣雖仍被列為觀察名單,但已經沒有干預匯率的嫌疑,若下次美國報告中台灣仍僅有一項「達標」,則可被移出觀察名單,「央行似乎已能抓到美國財政部的標準,未來很有可能在符合美國標準下,盡可能維持新台幣匯率不這麼戲劇化地升值。」這名學者說:「但是,『後彭淮南』的匯率環境,必然會往正常化走,不避險的台灣企業,還是會自食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