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東南亞國家就業正夯!不論職缺數、薪資待遇都創史上新高,企業需要怎樣特質的戰將?個人又該如何自我盤點?
依據台灣最大線上人力銀行業者一○四的資料庫數據,去年底,東南亞工作機會數達近四千八百個,年成長率逾一三%,比整體海外及中港澳的職缺數分別高出約七和十個百分點。
會計、管理人才大熱門 非主管職平均加薪四成五
東南亞外派職缺不只「事浮於人」,外派加薪幅度更已和中國上演黃金交叉!
一○四人資學院最新出爐的「二○一六、一七台灣地區薪資福利調查報告」就顯示,外派東南亞的理級主管以上的管理職,平均薪資可增加四三%,非主管人員平均更可加薪四五%;以中國上海為例,同樣的外派職級,台籍員工加薪幅度平均則只有三二%和三一%。
「相對來說,東南亞還是台灣人才移動的處女地!」一○四公共事務部經理張雅惠觀察,中國已發展到一定階段,人才競爭逐漸激烈,台灣人未必能占優勢;反觀過去一般認為相對落後的東南亞國家,隨著工作機會增多和薪資提高等趨勢,近期開始獲得較多年輕人關注。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新南向政策服務負責人陳俊宏不諱言,目前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客戶普遍反映,關鍵技術和管理人才還是缺,「會計職缺,行情一個月幾十萬,薪資已超過台灣,還是找不到人。」
儘管一個又一個企業開出外派東南亞主管、非主管職缺,但要成為企業眼中的「新南向戰將」、抓住「讓自己薪水三級跳」的南向機會,首先,必須搞懂究竟企業需要怎樣的外派人才?
對此問題,外貿協會國際中心副主任陳廣哲指出:「每個產業不同,沒有一定教戰守則,不過英文是must(必備)。」或者應該說,除了各行業的專業技術和職能,語言能力是外派必備。
張雅惠觀察,外派中國講中文就能通,不太需要考慮語言問題,但到東南亞打拚,語言是頭號挑戰,除了英文,最好也具備當地國家語言能力。她舉例,像廠長等需要和東南亞員工溝通的製造業職缺,就必定需要懂當地語言。
而一位在越南紡織廠有十年以上主管資歷的台幹指出,若是較高階的管理職,因為底下的小主管通常能夠成為自己與基層員工的溝通橋樑,初期或許不必精熟當地語言,但最好仍能在出發前先具備基本的會話能力,「異地打拚,如果工作以外的日常生活又因語言不通而四處碰壁,心理壓力恐怕會更大。」
企圖心、抗壓性是關鍵 樂於接受才能融入當地
撇開專業技術、語言能力不談,從心理學角度看,專門替企業提供盤點人才服務的睿信管理顧問總經理黃聖峰認為,外派人才是否能勝任,和其人格特質顯著相關,「外派,就是進入一個未知……。」他認為,外派至東南亞或印度等國度,必須也要具有某些人格特質,「不然出去很快就陣亡。」
什麼人最適合外派?他觀察,包括對於開疆闢土的強烈「企圖心」、面對工作壓力和情緒調適的「抗壓性」、能輕易和當地人打成一片的人際互動「外向性」,以及能融入當地文化和不同風土民情的文化「調適力」,都是外派成功機率相對更高者的個性特徵。
這是因為,外派工作會離開過去熟悉的職場環境,也就是完全脫離既定的舒適圈,在此之下,能夠「忍受」異地環境,是基本必備的心理素質。在這部分,必須以企圖心為前提,加上足夠的抗壓性,才能在全然陌生且充滿挑戰的孤獨感當中,維持一定的南向續航力。
但若要成為戰將級的南向人才,最重要的還是能快速理解當地文化,且能為企業解決文化差異下的問題;因此,除了忍受,甚至要有「樂於」接受、吸納新事物的態度,這方面需要的自然是外向的人格特質,以及有如變色龍般可隨時自我調節、適應變化的適變能力。
對於有意爭取外派東南亞者,張雅惠也提醒,東南亞各國經濟發展進度彼此不同,且貧富差距大,有可能會到偏遠異地工作,未必能頻繁回台,部分國家有排華壓力,「不要認為自己高人一等。」
唯有做好自我盤點與心理準備,捧起這口金飯碗才能可長可久。
職場向南拚,盤點5項個人能力
-
語言力: 英文是基本,即使當主管,最好也要有基本的當地語言會話力。
-
企圖心: 有開疆闢土的企圖心,才能具備異地打拚的耐挫力。
-
抗壓性: 面對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抗壓性是必備的心理素質。
-
外向性: 能接納新事物的外向性格,才能快速為公司掌握當地文化民情。
-
調適力: 順應當地人與台灣人行事風格的落差,才能讓工作快速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