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版業產值連年下探,連鎖、網路書店頻削價競爭,反讓出版社、經銷商利潤稀釋,獨立書店告急,政府擬推「圖書定價銷售制」救市,這真的是一帖良藥嗎?
不過,消費者最在意的還是,書展中各出版社到底祭出幾折優惠,不少網路書店也趁勢推出線上書展,設置不同折扣書籍專區,希望藉此提升業績。
台北國際書展的場景,只是台灣出版業縮影。據財政部統計,一○年台灣出版產業總營收為三六七億元,但一五年剩一九○億元,幾乎腰斬。面對大幅萎縮的書市,削價競爭不只出現在書展現場,在各大連鎖書店,新書「七九折」已是常態。
面對岌岌可危的出版產業,文化部有意把已討論十年的「圖書定價銷售制(Fixed Book Price Agreement, FBPA)」列為政策選項,希望以此改造出版產業結構。
「圖書定價銷售制」意指所有新書在「一定時間內」,必須按照出版社的定價銷售,或只能有「一定限度」折扣,目前有至少十七國採行。例如法國早在一九八一年就通過《朗恩法》(Lang Law),將定價權歸出版社所有,並規定新書出版兩年內,書店通路折扣不能超過出版社定價的五%,亦即最多只能打九五折。
支持者觀點:限制折扣額度 避免削價戰
支持此制度的人,多主張應限制折扣額度,讓出版業回歸正常銷售機制。但也有人認為這是限制自由市場經濟、違反公平交易。因業界立場不一,政府態度不明,此制度討論逾十年,始終未在台灣推行。
「圖書定價銷售制」是否真是台灣出版業的救命良藥?要從利潤結構談起。
現行制度下,一本書出版後,出版社通常以定價五五折上下的價錢交由經銷商批發給各通路,批價大多不超過定價七折。大型出版集團或通路,則可直接往來,較有議價空間。
但近年來的折扣戰,破壞了利潤結構。由於書市不佳,連鎖書店往往要求出版社和經銷商「折讓」,也就是一同負擔折扣後的成本。
衛城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指出,出版社被要求吸收的新書七九折成本,幅度可達八%,一本書扣除製作成本後,平均利潤僅為定價的二五%到三○%。從下游一路回推的「折讓」,導致出版產業利潤空間全面壓縮。
而對獨立書店和小書店來說,由於進書量不如連鎖書店,向經銷商進書的成本較高,便難以抵擋折扣戰衝擊。友善書業合作社理事主席、知名獨立書店淡水「有河book」店長詹正德指出,他向經銷商進書的價錢通常為定價七折,「若(新書)打七九折要怎麼經營?」
實施須有配套:立即上路 產值可能驟降
折扣戰對消費者似為優惠,卻對出版產業形成破壞性影響。由此看來,讓銷售價格回歸正常的圖書定價銷售制,不失為可參考的政策。
文化部委託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邱炯友,執行圖書定價銷售制對出版產業的影響評估,日前公布研究結果。根據經濟模式推估,若政府今年立即實施圖書定價銷售制度,可能導致台灣出版業產值驟降,年度總產值不到一四○億元。
此說法隨即引發關注。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指出,長遠來看,圖書定價銷售制立意良好,但現階段出版業已達損益平衡臨界點,可能難以承受產值驟降,因此他個人對立即實施此制度持保留態度。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則認為,出版產業的長期惡化,與折扣戰因素較有關係,若能及早實施圖書定價銷售制及配套措施,反而可振奮人心,並能有效防止小書店、獨立書店繼續消失。
各通路則是抱持審慎態度。金石堂書店認為,圖書定價銷售制確實可能緩解折扣戰的影響。誠品書店指出,圖書定價銷售制長期應能促進出版產業正向循環,但仍須考慮相關配套。
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表示,若要實施圖書定價銷售制,必須有完整配套,如圖書加值營業稅減免或購書抵稅等政策,而據與財政部初步討論,財政部認為購書抵稅可通盤考慮,但擔心加值營業稅減免恐侵蝕稅基,引發其他產業援引比照,破壞稅制完整性,但文化部專案小組仍將持續深入研議,預計於半年後決定政策走向。
此政策討論逾十年,各方意見和相關資料已如汗牛充棟,凝聚共識並非難事,政府有無決心推動才是重點。出版產業也應檢討銷售手法,並健全產業體質,才是長久之道。